皇家马德里对罗马足球-皇家马德里对阵巴塞罗那
1.足球场上有哪几对生对头?
2.足球 最早是在哪里的?
3.斑马 皇马 罗马都是什么队?
4.皇马与巴萨的豪门恩怨?
足球场上有哪几对生对头?
英超:利物浦VS曼联(英格兰最伟大德比)利物浦VS埃弗顿(利物浦德比)曼联VS曼城(同城德比)利兹VS曼联(玫瑰战争)布莱克本VS伯恩利(布莱克本德比) PS:布莱克本绰号是暴力本,踢球很暴力,加上德比战,这种比赛有看头.伯明翰VS维拉(英格兰最火暴的德比) PS:今年伯明翰升上英超有看头了.阿森纳、切尔西、热刺、西汉姆、富勒姆、查尔顿、水晶宫(伦敦德比)纽卡斯尔联、桑德兰、德尔斯堡(东北海岸德比) 西甲:巴萨罗那VS皇家马德里(西班牙国家德比)皇家马德里、马德里竞技、赫塔菲(马德里德比) 巴塞罗那VS西班牙人(同城德比)塞维利亚、贝蒂斯、马拉加、卡迪斯(安达罗西亚地区德比) 巴伦西亚VS维拉利尔(同城德比)奥萨苏纳、皇家社会、阿拉维斯、桑坦德竞技、毕尔巴鄂竞技(巴斯克地区德比) 意大利:国米VS米兰(米兰城德比)国米VS尤文(意大利国家德比)尤文VS米兰(意大利三强德比)罗马VS拉齐奥(罗马城德比)都灵VS尤文(都灵城德比)热那亚VS桑普多利亚(热那亚城德比)卡坦尼亚VS巴勒莫\VS墨西拿(西西里岛德比) 德甲:拜仁慕尼黑VS云达不莱梅(德国国家德比)多特蒙德、勒沃库森、沙尔克04、门兴格拉德巴赫(鲁尔工业区德比) 上面是五大联赛里的德比表,法甲不熟就不写了.下面来点猛的,世界10大最火暴德比.这是按火暴程度评的,其他球迷请见谅. 10:阿尔阿赫利V萨马莱克(埃及/开罗)
非洲第一德比的名头不是白拣的。
9:弗拉门戈V弗卢米内塞(巴西/里约热内卢)
也许你会说这个不应该上榜,弗卢米内塞还不如瓦斯科-达伽玛呢,是,名气上不如达伽玛,可论火暴程度还是弗拉- 弗卢的火暴. 8:伯明翰VS维拉(英格兰/伯明翰) 曾经的英格兰最火暴德比,不过因为伯明翰的降级而消失很久,但是最近伯明翰又升上英超,期待最火暴德比重生.
7:塞维利亚V贝蒂斯(西班牙/塞维利亚)罗马V拉齐奥(意大利/罗马)
这就是西班牙/意大利第一德比,尤其08-09赛季罗马德比,共出现5红8黄,你可以想象一下火暴程度.
6:卡利美洲V卡利竞技(哥伦比亚/卡利)
遥远的南美大陆的某些德比比我们所知道的还激烈,譬如卡利德比,在这个N多人不知道的哥伦比亚城市里的2支顶级 球队的较量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但那不能掩盖在南美火暴程度仅次与布市的德比
5:加拉塔萨雷V费内巴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流行这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参加哪个政党,但你必须选择支持一支球队”加拉塔萨雷和费巴切是拥有球迷最多的2支队伍,而且同处伊斯坦布尔的他们的交锋又被称为土耳其德比,能想到有多激烈了吧。
4:贝尔格莱德红星V贝尔格莱德游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对于每次德比之后由双方球迷引起的斗欧事件然后警察去逮捕人是正常现象的贝尔格莱德德比我们不能用激烈来形容,因为这个词不足以形容,在没好词之前我们先用惨烈来吧。 3:河床V博卡青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这个还要说明吗?由贫富所产生的差距铸就了2支仇恨的球队。 2:流浪者V凯尔特人(苏格兰/格拉斯哥)
什么叫世仇,看看这2支就知道,因为宗教原因2支队伍的所有一切都不一样,互相仇视的程度绝不是其他德比能比的. 1:中国VS日本(亚洲德比)这个不用赘言了吧,一场比赛踢下来相当于一场战争.
足球 最早是在哪里的?
最佳答案
对于19世纪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并不复杂。除了守门员外的10个队员在球场上象猎杀动物一样追逐皮球,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战术为指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皮球踢入网窝。随后的球员逐渐发现足球运动的博大精深,足球学术的研究渗透入球场内,许多当时的足球队员都意识到了足球那无序的滚动和飞驰的速度比人的跑动要快,如果没有一个有组织和有结构的管理,比赛场上的队员们就会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体力。于是,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体出现了。最初的战术在现在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当“1-0-10”战术出现后,当时的许多球员都以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球场上的进球非常频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经是19世纪的球员的主流打法,但后来有人通过总结发现当10个前锋都在前场的时候, 对手只要一个大脚解围到本方半场,本方就没有一个队员能够及时回撤,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对手面对空门将皮球踢入网内。这一现象又导致后来有人提议打“1-1-9”战术,此战术的最大特点是从原先的前锋线撤回一个防守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对手的单刀球机会,但进球仍然是很频繁,守门员几乎形同虚设。足球在19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但到了20世纪才真正把足球当作学科来看待。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足球在足球运动的早期为现代足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他们打“1- 0-10”战术和“1-1-9”战术的时候,世界各国还对足球一片茫然。随着经验的增多,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足球比赛除了前场和后场,还有一个中场的承上启下。于是,新的战术体系发生了,当时有人将前场的9个前锋又进行了细入的划分,就好象国际象棋里的棋子一样,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后面,这是足球真正意义上的阵型,他和10个队员一字排开地平行站位然后一起向前冲的莽汉打法不同之处在于足球这一运动里出现了组织、战术和阵型.....
战术:2-3-5在20世纪初期,战术依然很混乱,有人还坚信9个前锋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兴力量则在不断通过摸索和实践将前场的9个前锋不断的减少。1900年,英格兰布利队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们让前锋里查德斯、麦克鲁基和普兰特由始至终站在对方的禁区,迫使对方的前锋不得不兼顾防守,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出击。在布利队的三个前锋的后面又有伍德和萨加两个影子前锋,他们恰恰弥补了以前阵型上的脱节,牢牢卡住对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对手被动埃打。在中场,则有佩亚、里明和罗斯,别看只有三个前卫,由于对方的前锋攻击体系被本方的阵型给破坏了,他们就好象是最后一道关卡,对手根本无法突破他们就已经被拦截了。而达罗科和戴维德森以及守门员托普森的后防线几乎无事可做,偶尔遇到点威胁,也可以轻松解决。这套阵容在当时经过了很多的争议和辩论后终于成功了,布利队凭借这一打法取得了当年的英国足总杯冠军。许多俱乐部纷纷研究这一打法的优越之处,得出的结论是布利队让球场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们早早地就被划分到他们的区域,所以等对手进入了这个区域,他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破坏对手的进攻。而过去的打法则不同,他们是10个前锋一起追逐着皮球,许多队员没有意义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赛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大量的无谓跑动消耗了体力,这和布利队的以逸待劳是有根本性区别的。“2-3-5”打法极大地推动了足球的发展,由于这一在当时攻守兼备的打法有着优越的进攻和防守理论为基石,许多俱乐部开始效仿,并在当时的世界足坛风行了30年。“2 -3-5”打法的布局给对手施加的压力是这5个前锋可以在对手的禁区来回游荡,极大地干扰了对手的部署。不擅长这个打法的球队都表示头疼和烦恼。起初的前锋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随着这一阵型的愈演愈烈,“2-3-5”阵型里的5个前锋越来越消极,他们一味地在对方禁区等待捕捉进球的机会,有的前锋甚至和对方的守门员站在一起,当守门员来扑球的时候,他们就等待时机来进球。这一打法显示了足球比赛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于是,“越位”在1920年后出现了,越位的出现给“2-3-5”打法带来新的课题,不久,5个前锋学会了巧妙地跑位来和“越位”进行对抗,并且取得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当对手自以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胆地向前的时候,5个前锋会如影随形地和对方的后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到了反击的时候,5个前锋会突然如水银腹泻地往对方的大门涌去,因此,“2-3-5”仍然无懈可击。在1934年,意大利国家队利用这一打法夺取了世界杯,教练波佐总结了英国人的战术,并且在国内实行“2-3-5”后,球迷都将这一战术视为没有漏洞的“教科书”。
战术:WM(3-2-5)但在英国,已经有人针对“2-3-5”的凌厉的进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费尔德队的查普曼有着创新头脑,他后来又到了阿森纳队当教练。他在1927年开始寻找“2-3-5”的漏洞,利用对越位的认识领先他人一步。此后,他对“2-3-5”进行改良,把中后卫放到两个中卫之间,两员内锋向中路靠拢,将这些位置用线连起来,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纳骄人的战绩让查普曼成为足坛的传奇人物。并让阿森纳队在30年代称霸英伦。1936 年的足总杯决赛可以看作是“WM”战术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比赛中阿森纳队把“WM”演练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注意。当时的阿森纳队仍然安排三个主前锋胡尔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对方的禁区游弋,让博登和杰姆斯打内锋,形成“M”。然后让克莱斯顿和科宾打中场,由梅尔、罗博兹和哈普古德打后卫,形成“W”,前场的套路依然和过去一样,而后场则让罗博兹当起了领袖式的人物,他以中卫角色进入了这一体系后,克制了对手的5个前锋的打法,并且由他在中后场的关键位置带动队友制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过很讽刺的是,1936年的足总杯虽然是阿森纳队夺取了冠军,但当时执行“WM”战术给欧洲带来轰动的教练却是乔治.阿里森。 1938年, 意大利的教练波佐带队到法国卫冕,他并用了旧式的拖后中锋,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击手,这种意大利式的WM战术,让“WM”中的中卫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学习英国的2-3-5打法,让意大利取得冠军,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问鼎冠军。以后的20年里,“WM”成了主流战术,其间许多的变化都是在这个方面进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奥地利队的教练拉帕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战术,他要求两名内锋向中路收缩,两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锋,另一名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中场方面则撤回一名队员,与拖后中锋组成球队进攻的核心,四名前锋则专职负责进攻。后来的奥地利队甚至把“WM”看成了制胜法宝,他们运用这一战术一直持续到1954年。
战术:3-3-440年代,因为英国拒绝参加世界杯的原因,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欧洲大陆的战术理念出现了距离。意大利是当时欧洲先进战术的代表球队,他们的国家队教练波佐在30年代两次夺取了世界杯后,培养了很多的战术理论家和实践者。有人甚至说波佐在1934年世界杯使用了“2-3-5”可以称为“战术”,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军则可以称为“战术体系”,足球在这个国家得到发展。当时的意大利联赛因为米兰双雄,尤文图斯和罗马大量引进南美和瑞典前锋,对意大利许多小型俱乐部造成巨大冲击。小俱乐部发现即使是已经很讲究防守布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挡南美前锋,对方很轻松的就可以在中场飞奔到禁区把本队的最后一个中卫给晃过,然后所面对的就是直接打空门的局势。当时的帕多瓦队为了对付这样的情形,将前锋再抽走一个增加到中场上,以减轻后防线的压力。这一变招非常管用,许多俱乐部的中路突破出现了问题,即使是美洲的前锋,他们当轻松晃过了中场的队员拦截后也已经很难再继续突破后防线的防守,于是,“3-3 -4”在当时的意大利蔚然成风。当时帕多瓦队的教练罗科是第一位想到用严密的防守来防范明星外援的教练,他把奥地利人拉帕恩称为“瑞士链条”的防守战术发扬光大,帕多瓦队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们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上。乌迪内斯学习这种阵式后也获益良多。由于3-3-4在实战中的成功,连大俱乐部也开始采纳,国际米兰教练费尼以防守为本的踢法让球队五十年代两度称雄意甲。1953年,费尼凭借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夺取了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冠军,他的阵容很简单,罗伦兹和内尔斯打主前锋,马萨和斯科罗德打内锋。中场安排的非常雄厚,几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内里和内斯蒂把守。后防线则有布拉松、乔瓦尼和加亚科马济。教练费尼把内里看做是全队的核心,他起着进攻领导全局,防守担当领袖的任务。
战术:3-2-5虽然国际米兰队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赛胜利手段,匈牙利人因为在当时培养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这样的伟大前锋,他们没有意大利人的那么多问题,其结果是在国际米兰队打3-3-4 成功的时候,匈牙利人则给“WM”的战术进行了变形,这次变形因为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认为世界足坛第一次战术革命的开始。当时英国的打法对足球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负影响,这就好象当初“3-2-5”打法发展到颠峰必然出现消极一样,许多的新兴教练觉得没有创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实干的东欧教练决心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有人把匈牙利的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现代足球的开始。他们首先在位置上编好固定号码,中卫的号码是3号,左、右中卫的号码是4号和5 号,一名负责进攻的中后卫与拖后中锋有机地联系,他们将对方的内锋吸引过来,然后自己向两名居中的前锋发动猛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许多人觉得这次的战术变形没什么意义。可是匈牙利与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两场交锋震惊了足坛,1953 年他们在温布利6:3大胜主队,次年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岂料输得更惨(1:7)。当时的匈牙利教练塞博斯在和英格兰队的比赛里使用的是和英格兰队一样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对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则变成了类似“WW” 的布局,不过由于这套战术仍然以“WM”为根本,因此人们后来仍然相信这是“WM”战术。“WW”战术的特点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两个主前锋后已经觉得足够,然后将原先的中锋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尔平行的内锋位置,这个后撤使原来的主前锋希德库蒂成了一个影子前锋,时常可以担当防守的任务,但有时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击给对手以致命打击。至于中后场,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赞斯基、罗兰特以及兰托斯,后防线的形状仍然是“W”,但匈牙利队两个前卫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则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练塞博斯的这个战术能够成为第一次战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打败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兰队,而且他们给对手的重创也让英格兰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心起国际比赛。不过,匈牙利在’ 54世界杯决赛轻敌负于西德,后来苏联出兵镇压布达佩斯,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这次足球革命的最后让人遗憾和痛苦。
战术::4-2-4这个时候的足坛已经出现了结合自身特点而运用自己的战术的时代了,许多国家发现,一种战术也许在这个国家有用,但在另外一个国家则是垃圾。对于巴西队而言,他们就很瞧不起意大利的防守战术,当他们推出了4- 2-4战术的时候,同样给足坛带来了震动。欧洲的战术对南美人不适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开始创造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当时的教练卡尔多佐发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对角线式进攻。“V”形进攻是“WM”的另外一个变体,后场保持 “W”,前场则呈“V”形状,中锋完全后撤,和两侧的边锋组合成V形状,这就是将W中间的顶点下拉组成一个“V”字,中锋后撤将对方最优秀的防守队员引出, 由两个内锋突然插上。改阵式使全队在进攻时拥有7名队员,他们互相配合、穿插、寻找和制造空挡。30-40年代,巴西继续使用这个又同时被人称为“塔形”的战术,并将其演变为“4-2-4”这个世界足球历史上战术第二次大革命。这是将意大利的锁链式防守和奥地利的地毯式进攻进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结合。根据对手情况,力图获得场上的防守优势或进攻优势。防守的时候,巴西以两个中卫的优势抵挡对手的进攻,进攻则利用内锋的优势突出隐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还在进攻上发明了对角线进攻,将“WM”的M进行了变体,成了梯式排列,让左边锋和左内锋后撤,形成梯形站位。这样,右路打左路,左路进攻,让右路迂回,然后再给右路,左路包抄。其间用中路的中锋做过渡,这种声东击西的打法,中锋在队中的作用是起虚晃作用,但对方中卫即使识破了这一计策直接去扑边路,中锋则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在本土举行的世界杯大放异彩。到了1958年,在教练费奥拉的带领下,创造了奇迹。当时由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组合的四前锋配合娴熟,中场的济托和迪迪有战术家的风范,领导大局颇有造诣,后防线的大小桑托斯、贝利尼、奥兰多也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第一个使用四后卫的国家,巴西队在当时的世界杯让对手的前锋首次感到射门犯难,夺取世界杯冠军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战术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第一次战术革命只有四年时间,而这四年内,巴西队却让世界各国首次发现了四后卫的优势,从此,四后卫打法成了即使是现在也得到行家默许为本世纪的标准防守模式。
战术:4-3-3到了60年代,足球阵型说可谓各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把理论结合成实际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队当时的教练莫雷拉觉得四前锋的打法很难给防守日趋严谨的足坛带来推进,与其这样,到不如增强中场的实力,来防范对手的反击。莫雷拉的战术结合了意大利俱乐部的一套风格,相信中场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线的危机,也可以在对手疲劳的时候让自己的前锋制造机会,这实际上是4-2-4的一个演变,其方法无非就是把过去的一个前锋后撤回中场,新的阵型发挥了效应,4-3-3打法在世界足坛开始有了影响。巴西队的贝利当时因为受伤没有参加世界杯后面的比赛, 夺取冠军的1 962年的巴西队是通过大小桑托斯、毛罗和佐济莫的后防线、济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场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马多而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招数。教练莫雷拉因为没有贝利这张胜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场加林查的反击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冠军!于是,4-3-3阵型当时在欧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评价,因为素来稳重的欧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夺取胜利!
战术:1-3-3-3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米兰迎来了多才多艺的教练赫雷拉,他生于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将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战术整体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一举夺得欧洲冠军杯和世界俱乐部杯冠军,这就是意大利人名闻于世的混凝土防守战术。 在1964年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中,赫雷拉的理论得到了肯定,他率领俱乐部以一种4-3-3的变体在欧洲和世界得到尊重。当时还没有人将这个方法作定义,但在70年代的西德队通过使用了贝肯鲍尔后,人们才发现,实际上早在1964年,意大利人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个后卫中的一个进行了加工处理,他让这个后卫脱离与其他三个后卫的平行站位, 单独站在本方的最后面,负责总的指挥和策划。当时的国际米兰队在前场保持着巴西战术的风格,使用贾尔、马佐拉和米拉尼为前锋,塔格尼、苏亚雷斯和科索为前卫,而在后场,让布尼奇、古拉内里和法切蒂按照过去的方法防守,但却让队长皮济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运用当时仍然不算特别成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旦清道夫在制造越位方面和总指挥出错,那球队就会弄巧成拙。可在理论上讲,这次的改革让行家肯定了一点,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现漏洞后,如果有个清道夫仍然没有突破,则预示着仍然有挽救的局面,清道夫的作用正是起这样的救世主的角色。所以,当时的意大利坚持磨砺这个方法的熟练度,他们虽然没有获得太大的评价,但依稀可以看出是足球的一个发展趋势,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意大利培养出了西雷亚、巴雷西和内斯塔这样的球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战术:4-4-2这个时候,英格兰队发展出了更为残酷的防守说,当时的英格兰队教练拉姆齐在全国的压力声下,毅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两前锋打法的带头人。拉姆齐的这一发明对足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几乎成为所有职业球队在本世纪内采用的阵式。首先,它确保防守有足够的人数,其次,中场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两名前锋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齐使用2个前锋的原因是因为他总结了匈牙利人当年蹂躏英格兰队的那一幕,让他相信,如果当时的英格兰队坚持防守,将队员后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会出现的。这一想法导致了4-4-2的出现,在19 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队凭借很好的防守体系,依托班克斯、大查尔顿和摩尔的核心防线,再辅以科亨和维尔森的搭配,构筑了一条豪华的后防线。前场也被拉姆齐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为前锋,给他们以支持的是小查尔顿,波尔、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战术:4-3-3全攻全守巴西队在1962年夺取世界杯后,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并且通过夺取当年的冠军证明了4-3-3打法的多变和快速。欧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论,虽然4-3-3已经完善了防守,但4-4- 2又导致欧洲的更多俱乐部相信防守中的反击才能创造胜利。在当时的欧洲, 荷兰人是唯一一个没有按照欧洲大陆思维的球队,他们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谛。当时阿贾克斯队的教练科瓦克斯以阿贾克斯队的年轻为优势,利用他们充沛的体能为基础,根据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这个战术到了米切尔斯后更为明显。米切尔斯坚持自己的论点,那就是球场上没有固定的职位,每个球员没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队员从跑动中创造机会,并且要求后卫也敢于进球和插上。他们表演了积极进攻的总体打法,轰动了国际足坛。这个打法后来被看成了进攻则全队集体向前压,防守则集体后撤,从前场就开展拦截的全攻全守。没有位置的约束,除了守门员,每个队员都有三个职责:防守、组织和进攻。这个基本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要拥有11个全能队员的强大体能和技术素质为基础,而米切尔斯就是如此在锻炼当时的荷兰国家队的。全攻全守足球确实掀起波澜,克鲁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流畅的传接穿插常常让对方不知所措,荷兰队的队员不仅仅擅长阅读球赛,更是多才多艺。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开始阶段的“1-0-10”虽然都强调的是“全”,但后者则是没有规则和没有概念的一窝蜂。而前者则恰恰相反,讲究的是步步为营和套路的多变。同样是十个人在进攻,全攻全守中的十个人会遍及球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进攻是意识上的进攻,即在后卫的位置上通过意识传威胁球来创造进攻。而“1- 0-10”的战术则是10个队员围着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过就只有一个人而已,其他队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有人说足球走完了大半个世纪又转了一个圈回到了过去的论点是非常荒谬的。1973年,阿贾克斯队在科瓦克斯的调教下凭借全攻全守战术连续第三次夺取了欧洲冠军杯的冠军,当时的队员包括前场的雷普、克鲁伊夫和凯瑟,中场的哈恩、穆伦和内斯肯斯,后防的苏比尔、胡索夫、布兰克博格以及克罗。全攻全守的4-3-3战术彻底打破了人们过去对战术一味强调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队员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战术革命的标志,从次,足球的战术基本都围绕着这个基础而开展,此后,后卫和前锋都具备优秀射门的能力, 前锋的防守同样是非常霸道,这成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的象征。
战术:3-5-2随着全攻全守的打法的兴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个趋势是夺中场者夺天下的论调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场和84 ’欧洲锦标赛得主法国铁三角在阵式上已经朝这方面发展了。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还是创造力丰富的阿根廷人,当时许多教练认为三后卫无疑是自杀式的表现,阿根廷教练比拉尔多手中有新球王马拉多纳这张王牌,他大胆地采用了3-5-2阵式,86年墨西哥世界杯基本都在中午开球,高原反应和炎热的天气导致欧陆化的踢球难施其技,比拉尔多认为每队只用2名前锋,所以他用两名盯人中卫和一名清道夫已绰绰有如。这样就可以释放一名后卫到中场,于是阿根廷在后防稳固的基础上加强中场的压迫力,因此纯粹把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失利归咎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个后卫的打法带来了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场的的齐全,前、后、左、中、右,中场的每个位置都有了具体分工,队员配备更完善。马拉多纳和巴尔达诺仍然打前锋,中场则由巴蒂斯塔打拖后、居斯蒂、奥拉蒂科切打两边,恩里克和布鲁查加在中前场负责牵头和策划,防守上则由布郎打清道夫,鲁杰里和库茨夫打盯人,一个构思精美的阵容诞生了,这个阵容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让阿根廷人又同时发现了明星战术的好处,那就是所有的队员同时围绕马拉多纳展开行动,这让阿根廷夺取了当时的世界杯。3-5-2的打法同时也掀起了另外一个革命,它导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别看比拉尔多使用的是3-5-2,实际上他很强调防守的作用,五个前卫里, 两个边前卫充当了后卫和边锋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进攻的时候是3-5-2,而防守的时候则成了5-3-2,同时拖后中场的崛起让以后的比赛在进球上更为困难,几乎到了90年代,每个俱乐部都有一个类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胡子巴蒂斯塔那样拖后中场。90年代的西德国家队取得世界杯,利用的正是3-5-2的变体5- 3-2为主流,利用马特乌斯的组织,让边前卫鲁特和布雷默发挥特别能动力,同时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通过布赫瓦尔德、科勒和奥根塔勒的防守体系夺取了冠军,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开创了9-0-1战术,让9个队员参与防守,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战术相反。
战术:4-3-2-1(4-5-1)随着90年代的到来,足球的战术研究到了极限,许多的战术微小改动都被认为是一次成功,萨基打的攻势足球,利用了明星战术和荷兰全攻全守战术以及意大利本土混凝土战术以及自由人战术,多种组合才造就了AC米兰夺取了当时的冠军。萨基没有什么真正的创造,但他总结的经验说明了足球的战术已经不可能是一招鲜吃遍天了,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兼备各种战术于一体。所以当时的AC米兰队能够看到60年代的4-3-3打法、1-3-3 -3打法、4-4-2打法和70年代的全攻全守。而真正带来新思维的则是卡佩罗。卡佩罗在接手AC米兰队后已经发现了当时俱乐部的强悍基础,不费吹灰之力地率领俱乐部称霸当时的欧洲。荷兰三剑客离开俱乐部后,他研究出了新的战术4-5 -1,因为前卫中的两个突前前卫有着影子前锋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根据其形状象“圣诞树”的原因叫4-3-2-1战术,也有圣诞树阵型一说。这个阵型的特色在于在后防线有巴雷西率领后,必须有一个优秀的拖后组织者为中枢神经,既能够和巴雷西协助防守,还能够参与全队的进攻。卡佩罗是防守方面的专家,他挖掘出了里杰卡尔德、德塞利和阿尔贝蒂尼这样的中场大师,即使是现在的阿森纳队的维埃拉也在米兰队学到了拖后中场的精髓。而在前场,更有巴乔和萨维切维奇的组合以及维阿在前锋线的鹤立鸡群。这个阵型保证了AC米兰队当时的后防线虽然整体年龄结构偏老,仍然取得了冠军。到卡佩罗去了皇家马德里后,他又让4-3-2-1战术帮助马德里人战胜了垄断西班牙足坛的巴塞罗纳队。起特点也是以耶罗、雷东多为主心骨,卡佩罗同时也奠定了“1:0”哲学的使用主义,在充满商业色彩的欧洲职业联赛里,确实是非常实际的指导方针。
足球的战术改革仍然在继续,在下个世纪到来的日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大变动已经不再有可能出现了。场上能够自由调动的只有10个球员,而这10个球员的布局无非就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将来的足球发展会朝着更加实用的战术前进。届时的足球将会拼抢更激烈,攻防转换更快速多变,从足球战术的发展可以到,真正取得胜利的战术一定要把握防守的重点,由此可见,将来的足球会比我们所期待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并重的乌托邦足球越来越远
斑马 皇马 罗马都是什么队?
斑马,队名是尤文图斯。因为队服是黑白二色而得名,这也是马德里竞技为什么叫“床单”的原因。
皇马,队名皇家马德里。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时还没有西甲联赛,国内俱乐部争夺的最高荣誉是当时西班牙国王成立的国王杯(至今任存在)。而且夺冠的球队可以被授予西班牙王室荣誉,成为皇家XXX。例如:皇家社会,皇家马德里...
罗马,位于意大利南部,作为当时的七姐妹罗马是除“神圣联盟”外任能保持队伍稳定的意甲球队,罗马就是罗马,不是别称也不是简称,罗马就只有一间,在
皇马与巴萨的豪门恩怨?
其实皇马巴萨的恩怨远不止球场上的,还有政治原因。
加泰罗尼亚地区和马德里地区的历史恩怨情仇
巴赛罗那是注册会员人数最多的豪门,甚至连教皇保罗二世都不顾地域、僧俗的差异而加盟其球迷大军,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首脑萨马兰奇、阿维兰热也公开展示自己的会员证;该队曾将罗马里奥、罗纳尔多、里瓦尔多等足坛天皇巨星送至巅峰,屡获世界足球先生称号;他们是世界唯一在队服上不加广告(除服装本身的品牌之外)的职业俱乐部,只是因为骄傲的加泰罗尼亚人认为任何商业广告都无权超越伟大的巴塞罗那队;他们集欧洲三大杯于一身,还17次赢得西甲冠军。
皇家马德里堪称最老牌的欧洲劲旅,他们八次捧起欧洲足坛的最高荣誉――欧洲冠军杯,而第二名才得过三次;他们的主场不败纪录长达8年零18天,23个赛季从未在主场失利;他们曾在一个赛季打入107球,又在一场欧洲比赛时狂灌对手11球;他们夺得30次西甲联赛桂冠,所向披靡。
伊比利亚的恩怨情仇——上篇
十五世纪西班牙人开始收复失去的土地之前,马德里和巴赛罗那,只是冷淡的相望。
马德里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首都,高踞在半岛的巅峰, 俯视着他的伊比利亚. 而巴赛罗那的历史要久远的多, 在迦太基人向罗马宣战的时候, 这海神波塞冬化身的民族, 就在伊比利亚的东海岸建立了自由港城巴赛罗那, 多少年沧海桑田, 罗马帝国已不在人间, 迦太基人也变成了加泰罗尼亚人, 而自由的港城依然存在,它享受着地中海的暖风, 它是骄傲的巴赛罗那。
此时的马德里, 是贵族的庭院, 绅士和夫人们抽取羊毛业的利润, 过着无忧无虑的奢侈的生活, 他们敬爱万能的, 相信天主能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善待那里的人民, 他们的性格保守而虔诚。巴赛罗那却是平民的天堂, 这里有欧洲最讲究的手工业作坊和最忙碌的行商, 他们的思想自由而开放. 贵族们嫌弃平民的世俗, 平民们蔑视贵族的懒惰, 两个城市松散淡漠的关系, 大抵便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 美丽而任性的伊莎贝拉改变了整个伊比利亚。这个渴求真爱的女孩, 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性继承人, 却被政治联姻捆绑, 要嫁给年迈的葡萄牙国王, 然而她勇敢的摆脱了这联姻, 与相爱的阿拉贡王国菲迪南王子私奔, 整个卡斯蒂利亚沸腾了。终於, 屈服于伊莎贝拉对爱情的坚贞, 马德里同意了她和王子的婚姻, 於是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融合为整体, 一个崭新的西班牙诞生了。
随之而来, 是西班牙的扩张。累年征战, 使财政不断吃紧, 马德里的贵族们, 渐渐把目光转向了富裕的自由港城巴赛罗那。
马德里的传统, 是卡斯蒂利亚人的自高自大, 奢华的作风和对商业的蚩之以鼻。对天主教的狂热, 又让他们承担了太多义务, 他们的肩膀上, 永远抗着东征的战旗,和十字军的铁架. 而加泰罗尼亚人和信仰新教的纳瓦尔相邻, 对异教徒, 他们更希望宽容, 他们的财富来自大海, 他们信仰自由贸易。
那是一个大航海的时代, 西班牙一块一块的占据海外领土, 财政问题却依然严重, 面对需要供养的庞大舰队, 伊比利亚人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卡斯蒂利亚的路线, 就是马德里的方针, 从美洲运回金银, 赶走精明的犹太人和摩尔人, 国内通货膨胀就坚决限制出口, 另一种选择是:尼德兰路线, 也就是加泰罗尼亚的方针, 用宽容取代仇恨, 重视海上贸易和手工业, 继续大航海。可惜, 西班牙人选择了卡斯蒂利亚路线, 为了宗教, 他们决定不惜一切。
“您帮助上帝惩罚所有的异端, 那也要上帝给您必要的手段啊。” 当时的人们这样向他们的国王报怨。
马德里方针却不依不饶的被执行了, 自由自治的巴赛罗那首先惹恼了国王, 1473年, 王军的铁蹄终於征服了自由之港, 加泰罗尼亚人含着眼泪向马德里表示臣服, 然而卡斯蒂利亚的上帝之鞭仍然无情的向他们抽去, 旬日间, 城市几乎被毁灭。就在那一刻, 巴赛罗那与马德里, 宽容与残暴, 自由与王权之间, 永远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马德里路线迎来了全盛期, 然而就在查理五世的时代, 巴赛罗那仍然不屈. 神圣罗马帝国在德意志扫荡新教, 查理命令加泰罗尼亚人给普鲁士人提供军费, 却遭到了冰冷的拒绝。查理在焦头烂额中退出王位, 后来的继任者昏庸无能, 而此时的法兰西, 太阳王路易十四正冉冉的升起, 於是加泰罗尼亚人开始反叛, 在太阳王的帮助下, 他们终於脱离了西班牙。
伊比利亚的恩怨情仇——中篇
300年后,巴塞罗那再一次陷落。马德里的军卒用火枪扫荡城市,无论迦太基人的古风车,还是巴洛克式的柔和的教堂,都在马德里的皮鞭下颤栗,炮声中坍塌,城市满是硝烟、瓦片和加泰罗尼亚人的泪水。卡斯蒂利亚人发泄出积攒了300年的征服欲,竟是如此疯狂。
这次暴行后,加泰罗尼亚语被禁止,迦太基风格的壁画被强行剥掉,加泰罗尼亚人不仅失去了自由的巴塞罗那,更失去了自由的航海文化。马德里的高压下,巴塞罗那消逝了美丽的光泽,整个伊比利亚也进入了黑暗的长夜,而那正是工业革命机轮滚动的前晨,西班牙却静止了,大航海时代的骄傲和梦想早已不在,西班牙沦落为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这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直到19世纪30年代,巴塞罗那的经济渐渐复苏,人们也开始追忆加泰罗尼亚的语言和文化。国王暴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仍然对立,谁也不准备去化解。
19世纪末,足球传到了西班牙。
1899年,巴塞罗那俱乐部宣告成立,三年后的1902年,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也宣告成立。卡斯蒂利亚人和加泰罗尼亚人的对抗,开始出现在足球场。1928-1929年,西班牙联赛的第一个赛季启动,巴塞罗那、皇家马德里、毕尔巴鄂竞技、皇家社会、阿雷纳斯、马德里竞技、西班牙人、欧罗巴、伊隆皇家联队,还有桑坦德竞技,这十只球队开始了西甲不朽的传奇。
而第一个赛季,就是巴塞罗那和马德里之间的竞争,联赛倒数第二轮,两队同积23分,在强大的压力下,巴塞罗那的小伙子们出征马德里,在卡斯蒂利亚人的主场,巴塞罗那以1:0击败了皇家马德里,夺取了西班牙联赛第一个冠军,每一个加泰罗尼亚人都坚信,那一刻,上帝与倍受苦难的巴塞罗那同在。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第一个赛季的角逐,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的双雄会,竟决定了西甲以后几十年的格局。而主场告负0:1的比分,也成为皇家马德里心中永远的痛,输了一个球,输掉了一个冠军,更输掉了卡斯蒂利亚人的自高自大,以后无论在主场赢回多少个球,马德里都会同样的伤心,因为时光不会重来,西甲联赛第一座冠军奖杯,永远属於骄傲的巴塞罗那。
联赛不久之后却停顿了,因为西班牙又开始了内战,佛郎哥要象查理一样统治大地,他要毁灭民主,为了捍卫共和国,加泰罗尼亚人和阿拉贡走在一起,他们肩并肩与战斗。相反,大部分卡斯蒂利亚人却支持佛郎哥,也许他们的骨头里深刻着王权。那是个动荡的时代,共和国的旌旗飞舞,战斗的号角响遍西班牙,尽管人们用血肉捍卫自由,但自由仍然远离他们而去,最后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干预下,共和国派壮烈倒下,最终如愿以偿的占有了政权。
随后的法西斯年代,两个城市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马德里是法西斯的门面,又是卡斯蒂利亚人的核心,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巴塞罗那,因为在内战中对自由的执着,顽强抗战到最后时刻,遭到法西斯严酷的压制,加泰罗尼亚的语言和文化被摧毁,又一个黑暗的时代来临了。
伊比利亚的恩怨情仇——下篇
佛郎哥彻底控制了西班牙。即使二战已经落幕,法西斯已经灭亡,伊比利亚的换了方式却依然存在。
政治往往嘲笑真诚的勇士,加泰罗尼亚人无奈于苍白的现实,便在体育上不屈的与马德里抗争。两个城市足球的较量,终於成为“西班牙国家德比”,并震撼着欧洲足球的心。
五十年代以前,皇家马德里的成绩与他气派的名字并不相符,真正的强者是巴塞罗那和巴斯克人的毕尔巴鄂。仅在四十年代,巴塞罗那就拿到了四个联赛冠军,而截止1950年,皇家马德里只夺过两次联赛冠军,卡斯蒂利亚人在顶级的巴塞罗那和毕尔巴鄂面前毫无颜面。
而就在这时候,命运的转折点来了,迪·斯蒂法诺不愿意继续在哥伦比亚踢球,甚至想离开南美。他拥有出色的球技,位置是前锋,锐利无比,速度超群,南美洲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天才,迪·斯蒂法诺就是那个时代的天才。“他是金色的箭头”!
巴塞罗那首先接触了他,并迅速的签订了转会契约。没过多久,苦于战绩不佳的皇家马德里也把触角悄悄的伸向了迪·斯蒂法诺。
当时的南美只有一个职业联赛,就是哥伦比亚联赛。和众多富有才华的南美球员一样,迪·斯蒂法诺在哥伦比亚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并逐渐想逃离他效力的百万富翁队。皇家马德里渴求“金色的箭头”,碍于巴塞罗那已占据先手,马德里的谋士决定玩弄一个阴谋。不久,皇家马德里绕过百万富翁队与迪·斯蒂法诺的前属俱乐部河床签订了一份合同,而当时哥伦比亚足协和国际足联正处於激烈的矛盾争吵之中,马德里乘虚而入,利用国际足联的混乱,用同河床的合同向巴塞罗那要挟,要求迪·斯蒂法诺的归属权。
双方的争论不断升级,最后闹到皇家体育仲裁会。佛郎哥政权对有分离倾向的加泰罗尼亚人一向敌视,对足球场上巴塞罗那总是压制皇家马德里更是不满。於是在佛郎哥政权的干预下,皇家体育仲裁会做出了一个偏袒的决定,判决迪·斯蒂法诺在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各效力两年。到手的鸭子飞了,巴塞罗那非常不满,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为了发泄愤懑,巴塞罗那索性放弃全部购买权,皇家马德里终於得到了“金色的箭头”。
马德里的命运在迪·斯蒂法诺身上转折,五十年代,皇家马德里开始统治欧洲,迪·斯蒂法诺给皇家马德里带来了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冠军杯五连冠,西甲联赛里,他也让马德里渐渐成为主宰。马德里人无数次回顾迪·斯蒂法诺,他们都会无数次地说:“伟大!”
卡斯蒂利亚人风光的时候,库巴拉来到了巴塞罗那,相比迪·斯蒂法诺,他也是一个天才,只是耀眼的“金箭头”让人们忘掉一切,库巴拉只能黯淡的带领巴塞罗那在联盟杯和国内联赛里称雄,效力巴塞罗那的十一年里,他为加泰罗尼亚人带来了四个联赛冠军,五座西班牙国王杯,和两座欧洲联盟杯。而此时的皇家马德里,已经不可阻挡。仅在佛郎哥退位之前,皇家马德里就夺取了十五次联赛冠军和五座金光闪闪的冠军杯。
后来的岁月里,巴塞罗那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天才,克鲁伊夫,马拉多纳,罗那尔多,和今天的罗纳尔迪尼奥。他们也为巴塞罗那书写了一篇又一篇传奇。1992年,克鲁伊夫率队击败桑普多利亚,终於为加泰罗尼亚人夺回了第一座欧洲冠军杯。
巴塞罗那的哲学里,进攻是球队唯一的灵魂,而天才的表演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的美餐。对于马德里,豪华,奢侈,卡斯蒂利亚人的狂热和自大,也永远是皇家马德里的性格,如果可能胜利,他们也会十分功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一百多年来,巴塞罗那一直自我造血,而马德里则不断的依靠政府输血。
光阴会匆匆走过,天才会匆匆走过,但无论怎样,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个城市之间,永远都会充满对立和竞争。今天的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区,纳税也最多。而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几百年来,占据半岛的巅峰,永远俯视着他的伊比利亚。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德比”,但请你相信,没有几个“德比”能像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这样震撼人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