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捷克足球比赛1-4-中国对阵捷克技战术

tamoadmin 2025-01-06

1.足球比赛中有几种技战术

2.为什么国足难以再崛起?为什么有人把国足变得落后?

3.中国足球的超白金一代

足球比赛中有几种技战术

中国捷克足球比赛1-4-中国对阵捷克技战术

一卫九锋式阵型:

当时的足球规则规定了本方任何队员只要在球的前面就是越位。因此,在比赛中控球队员先将球向前踢或向前带,后面的队员再冲上去,囿于规则的规定和技术水平低下,只设一个后卫防守即可抵挡九个前锋的进攻。

三卫七锋式阵型: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个后卫的防守难以阻挡九个前锋的攻击,为了加强防守,在英国出现了三卫七锋式阵型。

四卫六锋式阵型:

1866年,越位规则发生变化,规定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为越位。这一变化,使无球队员可以跑到球的前面去而有利于进攻,促进了传递配合,进球增多,这样就暴露了三卫七锋式弱点。于是,1870年由苏格兰人创造了四卫六锋式阵型。

塔式阵型:

英国人根据3个后位难以防守进攻的情况,在1884年创造了塔式阵型,它体现了攻守力量基本平衡。因而留存世界足坛长达40余年,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

"WM"式阵型:

1925年,国际足联修改了越位规则,将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改为不足二人时为越位,虽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对攻方极为有利,时球变得容易了,从而也丰富了战术内容。为了解决攻强守弱的矛盾,英国人契甫曼于1930年首创了"WM"式阵型,这是在塔式阵型基础上的产物,也是一个攻守平衡阵式,使英国队称雄世界足坛二十多年。

该阵型在进攻中采用中锋从中央突破,两边锋从边路突破沉底传中,防守时两个前卫防守对方两个内锋,三个后卫基本上采用盯人防守对方三个前锋。

四前锋式阵型:

由于"W"的三前锋很容易被"M"的三后卫盯,匈牙利人在五十年代初期向"WM"式阵型挑战,创造性的运用了四前锋制的阵型。从1950年四年间创造29场重大国际比赛边疆不败的优异成绩,包括1952年获奥运会冠军。1953年在英国伦敦以6:3的悬殊比分大胜英国皇家队,从而打破了英国队在本土保持90年不败的纪录。1954年,英国人带着"雪耻"的决心回访布达佩斯,匈队再以7:1大胜,从此四前锋制风磨全球。这种阵型的出现使原来攻守平衡发展为攻强于守的不平衡状态。使这一届世界杯赛创造了平均每场进球5.4个的纪录。匈牙利人尽管在第5届世界杯赛上未能夺得冠军,但是他们勇于进攻、敢于变革的创造精神为世界足坛所信服,他们的功绩永载足球史册。

他们的功绩在于能利于四个前锋的人数优势攻击三个后卫的防守,在前锋线的每一局部地区,都能以准确的短传配合与频繁的交叉换位,有效的突破对方的防线。

"四二四"式阵型:

巴西人针对四前锋式攻守不平衡状态,于1958年在瑞典举办的第6届世界杯赛上成功地运用了"四二四"阵型(如图),出色地解决了防守的弱点,用四个后卫防守四个前锋,又一次使进攻和防守达到了平衡,并保持了四前锋攻击力强的优点,弥补了三后卫防守的不足,六场决赛中进球16个,换球4个而荣获冠军。"四二四"式被世界各国的球队所仿效。"四二四"阵型的特点:

(1)攻守平衡,既保持了四前锋进攻锐利的长处,又弥补了三后卫防守单薄的不足。

(2)层次减少,便于锋卫联系,加快了进攻和防守的转换。

(3)有效地解决了边锋和边后卫协助控制中场,有利于夺取中场优势取得比赛的主动权。

足球界人士充分肯定巴西人在阵型变革中的杰出贡献,更推崇巴西人卓越的个人技术,对足球技术的发展的产生极深刻的影响,从而进入了以巴西为代表的攻势足球年代。

"四三三"与"四四二"阵型:

由于50年代的匈牙利、巴西的攻势足球和卓越的个人技术所产生的威慑,迫使世界各国的球队不得不加强防守以遏制进攻,在整个60年代的近10年里,各种势在加强防守的阵式应运而生,清道夫式的中卫,锁链式、混凝土式等等的出现,导致了1962年第7届世界杯赛半决赛中只进三球的捷克斯洛伐克队获得亚军。整个60年代的足坛处于攻守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斗争中。这也是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

为什么国足难以再崛起?为什么有人把国足变得落后?

每次世界杯,似乎都是国足被调侃的时节,这次连小龙虾都上场了,国足躺着都中枪。央视的白岩松又补上一刀:“这么说吧,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足球队没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

中国足球落寞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足球教育和足球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与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就好比你有再多的钱,但你对某项运动并不愿投入金钱和热情,或者投入的方式并不正确,结果都是打水漂。

看看我们身边的足球场,尽管前些年增加足球场地的声音喊得山响,但我们没有看到足球场、运动场数量上实质性增加。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均足球场地面积仅1.46平米,处于全世界比较落后的水平。

对于国足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嘲讽和口水,但是谩骂和攻击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球迷乃至社会,需要的更多是对中国足球更深入的认识,更理性的思考。

中国男足在亚洲、在世界上到底是什么水平?

在中国球员眼里,中国队和之前5比1击败自己的泰国队实力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平”——这话是国足主力前锋郜林说的;在本土教练眼里,国足在亚洲的排名在第12,大约处于亚洲二流中上游的水平——这是国足2016年杀入12强赛时高洪波的判断。

而在熟悉中国足球的世界顶级教练看来,中国队虽然不是亚洲最强球队,但在这块大陆上,所有球队对我们都得惧怕三分。2016年10月接手国足的世界冠军教头里皮说——“在亚洲,我们不用惧怕任何对手”。

毫无疑问对于这个话题,圈内人士都没有一个统一意见,但最具发言权的恐怕不是这些足球人,而是手里掌握着海量现金流和大数据,甚至可以操控个别比赛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绝对不可能和钱过不去,因此不会像某些足球圈内人士和球迷一样,靠拍脑袋去确定球队实力档次。所以,这些公司开出的以及让球盘的定位,是球队实力档次的最直观表现。

总而言之,球迷怎么看国足水平属于见仁见智的话题,至于在世界上,如果以韩国为标尺进行定位,国足在世界上属于三流球队。按照这样的定位,国足如果努力一把而且好好组织训练,完全具备冲进世界杯32强的实力。

14亿泱泱大国怎么就选不出11个能踢球的?

略懂地理的读者都知道,具有悠久传统的足球发达国家全部位于欧洲和拉丁美洲,基本分为两大种类:英法德意西这样科技经济发达的老牌工业国,以及巴西阿根廷这样依附色彩浓重、但资源极为丰富的半殖民地国家。

现代足球运动诞生萌芽的时候,正是老牌工业国开展头两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成长起来,足球很快在欧洲成为全民共同爱好。有钱的资产阶级为了足球乐意出钱、制定比赛规则、组建行业协会;而爱踢球的工人阶级在业余非但有了乐子,还可以通过踢好球去赚取外快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很快,工人阶级就成为了欧洲大陆工业国足球运动的主力军。

同亚非相比,19世纪的时候拉丁美洲同欧洲大陆有着更加密切的经济和人员联系,现代足球运动也很快传入了拉美。同欧洲大陆类似,拉美很快就全民狂热爱上了足球,但在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的拉丁美洲,阶级壁垒比欧洲大陆森严的多。比如巴西,直到1888年才废除奴隶制。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新中国专业以及职业足球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并不是全体十几亿国民,而是生活工作在东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广东的,总规模约数千万人的工人阶级。对于这些地方的工人而言,足球是最好的业余娱乐方式。所以在这些地方工人阶级的家庭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足球国脚。在2001年十强赛的首发11人阵容中,一度有10个人来自京沪广辽吉鲁这六个省市。

那么现在中国足球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是什么人?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地理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中部崛起。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企业的崛起,就是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典型代表;而在传统足球省份广东,粤东的制造业在最近10年也取得了急速的发展。

经济版图的改变也带动了足球版图的改变。杜威、郜林这两位来自河南的球员可以说是中国中部地区足球崛起的先声,到了如今,像张稀哲、蒿俊闵、黄博文、梅方、吴曦、韦世豪这些来自中部非传统足球省份的球员,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的核心人物。

虽然目前东部足球传统省市的足球体系已经足够选拔出能与亚洲层面对手正面抗衡的球员,但中国的足球先进地区的青训选材、训练科学程度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令外界难以想象,甚至令个别足球媒体人感到绝望的差距。

那么为啥日本韩国甚至冰岛都踢得比我们好?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足球特别是欧洲足球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技战术更新层出不穷。哪怕在冷战期间,东欧与西欧两大阵营都没怎么中断过相互之间的足球交流和往来。两大阵营相互交流学习,用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共同将欧洲足球的水平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即便远隔千里的巴西阿根廷和非洲大陆(在足球产业链中,整个非洲大陆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50多个国家),由于在西欧职业足球产业链中处于依附性地位,这些地方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先进技战术打法的变化以及要求,并及时调整球员的培养方针。

冷战结束后,东欧足球圈被整合进了以五大联赛为顶端的西欧职业足球产业链。而申根公约的生效和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的普及,让欧洲足球的交流速度迅速加快。这直接导致在欧洲足球这个大体系里,只要有那么点经济基础且存在显著阶级分化的国家,迟早都会出现自己的黄金一代,时间问题而已。在非洲是江山代有强队出,各领风骚十多年;在欧洲过去轮到了捷克希腊,今天轮到了冰岛比利时,10年后或许就是其他国家了。

而亚洲足球,自打一开始就与欧洲先进足球接触不多。到20世纪50年代时,中国曾经有依托同苏联、匈牙利之间亲如兄弟般的关系直接完成弯道超车、占据冷战时期亚洲足球发展先机的机会。20世纪60-80年代,正是欧美足球技术和训练日新月异的时代,与此同时亚洲足球竟然长期处在闭门造车的阶段,很快就被落在了后面,世界杯和奥运会居然成为了亚洲足球仅有的几个和世界最先进水平正面接触的机会。

到了70-80年代,亚洲首先开始与西方世界展开深入足球交流的韩国;到了90年代,深受在东京输给中国队这一刺激的日本人开始大肆挥舞手中的日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壕购大牌球星和教练,用了10年时间打造了中田英寿、中村俊辅等人领衔的“黄金一代”;而伊朗在哈塔米总统上台之后也抓紧与西方关系缓和的机会,足球运动有了极快发展,拥有了马达维基亚、阿里·代伊为代表的球员,给我们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至于中国,在80年代结束了“闭门造车”,恢复了与东欧足球的交往,在1994年职业化改革之后,与西方足球的交流密度也越来越高,以霍顿、桑特拉齐为代表的欧洲教练,带来的技战术打法和训练手段,令好多中国球员为之耳目一新。

但在那个时候,我们接触世界先进训练手段和技战术体系的机会太少了,投资太少了,深度和广度也太浅了,这才是我们10年、20年甚至30多年实力都不如对手的原因。并不是外教太多,而是外教太少了。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真正接触到世界一线主帅的威力,并让我们体会到了在正赛击败韩国队的喜悦。

国足未来会怎样?中国男足应该发展到什么水平?

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或许到了2050-2070年左右,我们就真的有了正大光明地去赢得大力神杯的实力了。

中国是超级大国的架子,这决定了在中国办任何事情,打基础都是极为困难的,但一旦基础打牢了打扎实了,我们发展起来比谁都快。只要你不是种族主义者,你就该承认只要中国足球的上限足够挑战整个欧洲——我们面积和欧洲差不多大,人口比欧洲更多。既然我们可以拿这么多奥运金牌,也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不适合搞体育。只要中国足球配套的一切环节都做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凭什么不能挑战整个欧洲?

中国足球的超白金一代

回放:从“超白金”到“废铁”

2000年1月,清幽怡人的毛家湾,一片绿色的草地和几个黑白相间的足球,这就是这届国奥队的起点。作为国内少壮派教头中流砥柱的沈祥福,带着手下第一批80名来自国内各地的足球少年,开始了他们为进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而战的使命。

2000年的亚青赛成为了他们崭露头角的开始。接下来的2001年是这支沈家军最为辉煌的一年:沈家军在15场比赛中取得了8胜3平4负的战绩,其中失败的比赛均是输给欧美强队。也是在这一年中,“超白金一代”的美誉不胫而走。

不过,少年英雄们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却日渐暴露出了平庸的本性:2002年,在韩国釜山亚运会0比1不敌日本国奥队止步8强,在卡塔尔十国赛上也仅仅以2比0战胜捷克取得一场胜利,只是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进入四强。到了2003年,在与叙利亚队的奥运会资格赛中虽然主场2比0获胜,但在客场却以 2比3输给了对手,仅仅依靠张耀坤在最后阶段的进球以净胜球数淘汰对手得以出线。

2004年,是国奥队梦想的终点,但也成了他们梦想的终结。3月3日首战客场不敌韩国队之后,3月20日他们更在武汉主场拿不下马来西亚队,最后决战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结果。四年之剑毁于两役,“超白金一代”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沦为“废铁一代”。

图:失意的沈祥福(右) 本报记者 郑迅/摄

症结:废铁是这样炼成的

一支曾被称为“超白金一代”的希望之师,在短短几年之间就沦为任人宰割的“废铁一代”,在中国足球这个大染缸之中,“贵重金属”的贬值速度的确太快了。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国奥球员之殇,也是中国足球值得深思的问题所在。

作为泱泱大国,中国足坛有前途的苗子何其之多?在本届国奥组队四年之中,前前后后被沈祥福征召的球员竟多达120人,这个惊人的数字足以令国外大多数同行羡慕不已。但在如此广泛的选择范围之中,竟找不出11个能够与韩日同龄球队抗衡的球员,除了培养机制问题外,环境和教练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于这一届国奥队来说,随着“超白金一代”名号加身,年少轻狂的本性让这些少年开始变得飘飘然。初露头角的杜威被认为“像极了当年的范志毅”,年轻的曲波更被冠以“中国风之子”的雅号,媒体的眼里只有英雄,于是在轮番的笔墨粉饰之后,这群少年竟也有了不少“贵重金属”的“气质”。职业联赛日渐混乱的大环境也成了令这批少年走形的“畸形模子”。“泡吧事件”在这支国奥队中一度成为最为轰动的新闻,惊闻此事的沈祥福也开始表示“要重新审视自己手下的这帮球员”。

当然,教练能力的缺陷也是国奥队沦陷的一大原因。世青赛后,随着队员年龄的增长和对手实力的提高,沈祥福带队的一成不变和球队优势的丧失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那时有媒体已经指出沈祥福这个“小学教师”已经江郎才尽,中国足协应该另选更有水平的“大学教授”来带领这支球队。但沈祥福的固执和足协的短见让时间优势彻底化为泡影,直到这帮本来充满天赋的年轻人在国产教练业已僵化的思维下被“残酷”地“误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