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足球队-陕西省延安市业馀足球联赛
1.宜昌市第七中学的荣誉传真
2.史铁生简介
3.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4.史铁生是什么作家?
5.史铁生的平生简介
宜昌市第七中学的荣誉传真
荣誉称号:全国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团校
授予时间:2008年5月
荣誉称号:女职工先进集体
主办单位:宜昌市总工会
授予时间:2008年3月
荣誉称号:五四红旗团支部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授予时间:2008年4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2005年度、2008年度)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8年4月
荣誉称号:五好基层党组织(2007年度)
主办单位:中共宜昌市教育局党组
授予时间:2007年6月
荣誉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度1996年度2002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
主办单位:西陵区云集街道党工委西陵区云集街办
授予时间:2003年1月2005年3月2007年3月2008年3月
荣誉称号:2006—200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西陵区云集街办党工委
授予时间:2008年3月
荣誉称号:第三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格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授予时间:2007年1月
荣誉称号:延安精神进校园示范学校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共青团市委延安精神研究会
授予时间:2007年6月
荣誉称号: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
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妇女联合会
授予时间:2006年9月
荣誉称号: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
主办单位:宜昌市总工会
授予时间:2006年3月
荣誉称号:园林式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人民政府
授予时间:2006年3月
荣誉称号:女职工双文明示范岗
主办单位:中共宜昌市教育局党组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2005年2月
荣誉称号:五四红旗团组织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
授予时间:2005年5月
荣誉称号:青年文明班组(1996年度)先进教工团支部(97年度)先进团委(1997年度)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度)先进共青团组织(2003—2004年度)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团委
授予时间:1997年5月1998年4月2003年4月2004年4月
荣誉称号:卫生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爱国卫生委员会
授予时间:2004年12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文明单位(2003---2004年度)
主办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
授予时间:2004年3月
荣誉称号:“西陵区文明单位”(1996—1997年度1998—1999年度2001—2002年度2003—2004年度2005—2006年度)
主办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政府
授予时间:1997年3月1999年3月2001年3月2004年3月2006年3月
荣誉称号:2005年太阳花杯公益活动组织奖
主办单位:全国少工委中国基金会国家烟草专卖局
授予时间:2005年
荣誉称号:宜昌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科协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科技局宜昌市环保局宜昌市知识产权局
授予时间:2005年11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宣教战线先进党组织”
主办单位:宜昌市委宣传部
授予时间:2001年7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绿色学校”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环保局
授予时间:2004年6月
荣誉称号:“湖北省学校卫生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1998年10月
授予时间:湖北省教委
荣誉称号:“红旗单位”(1989年度)
主办单位:宜昌市委市政府
授予时间:1989年6月
荣誉称号:“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委
授予时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4年
荣誉称号:“先进党组织”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委党委
授予时间:1996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9年
荣誉称号:“宜昌市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委
授予时间:1998年5月
荣誉称号:“花园式学校”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委
授予时间:1998年10月
荣誉称号:希望工程结对互助先进集体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委团委
授予时间:1998年4月
荣誉称号:“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1999年4月
荣誉称号:“五好领导班子”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委党委
授予时间:1999年12月
荣誉称号:先进工会小组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1999年4月2001年4月
荣誉称号:关工委先进集体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1997年2月
荣誉称号: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委员会宜昌市绿化委员会
授予时间:1995年3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第三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格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
授予时间:年
荣誉称号:报刊发行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宜昌市邮政局
授予时间:2001年10月
荣誉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云集街办委员会、云集街道办事处
授予时间:1999年1月
荣誉称号:2003-2004年度文明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
授予时间:2005年8月 荣誉称号:湖北美术学院教育实习基地
主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授予时间:2003年
荣誉称号: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实习基地
主办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授予时间:2007年
荣誉称号: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主办单位:湖北经济管理大学
授予时间:2003年
荣誉称号:宜昌市第二届、第三届中小学主题**展映月组织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文化局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6年11月2007年11月
荣誉称号:2005年中小学生暑假优秀影片展映月活动组织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文化局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5年9月
荣誉称号:2005年太阳花杯中华少年知识竞赛中学组三等奖
主办单位:全国少工委中国基金会国家烟草专卖局
授予时间:2005年
荣誉称号:宜昌市中小学生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局、少先队宜昌市工作委员会、三峡商报
授予时间:2005年5月
荣誉称号:“2004年宜昌市学生通讯社优秀记者站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宣传部、宜昌市学生通讯社、三峡青年报、宜昌市电台《校园演播室》节目组
授予时间:2004年12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2004届英语周报杯高考英语质量奖第二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研中心英语周报社
授予时间:2004年11月
荣誉称号:2005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授予时间:2004年5月
荣誉称号:《“真朋友”青春大使》活动组织奖
主办单位:宜昌三峡电视台、汇源果汁宜昌销售公司
授予时间:2001年5月
荣誉称号: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项目基地实验学校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授予时间:2004年
荣誉称号: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主办单位:湖北省电化教育馆
授予时间:2003年
荣誉称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宜昌实验区先进实验教研组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3年8月
荣誉称号: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集体一等奖
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学会
授予时间:1999年4月
荣誉称号:“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授予时间:1999年1月
荣誉称号:第五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教学先进单位
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委员会
授予时间:1996年10月
荣誉称号:劳动技术合格学校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委员会
授予时间:1995年4月
荣誉传真:“党在我心中”书法、美术比赛活动中,荣获组织奖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文联、宜昌市教育委员会
授予时间:2001年6月
荣誉传真:第二届“爱我中华”杯填图大宗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学会
授予时间:1995年12月
荣誉传真:宜昌市“党在我心中”红领巾合唱大赛二等奖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宜昌市教委、宜昌市少工委
授予时间:2001年5月
荣誉传真:宜昌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电子制作竞赛初中组团体第一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科学技术协会、宜昌市科技局、宜昌市教育局、
宜昌市环境保护局、宜昌市知识产权局
授予时间:2005年11月 荣誉称号:2007年宜昌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教职工羽毛球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2007年12月
荣誉称号:2006年宜昌市城区中学生男子篮球联赛高中乙组第一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6年11月
荣誉称号:2006年宜昌市城区教职工排球赛最佳赛场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2006年10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第二届教师文化艺术节健身操比赛一等奖、文艺演出二等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2005年9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棋类比赛象棋第五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工会
授予时间:2004年4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城区第二套中学生广播操比赛高中组一等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4年11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城区青少年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诗歌朗诵比赛二等奖
主办单位:中共宜昌市党委宜昌市教育局共青团市委
授予时间:2003年12月
荣誉称号:2003年宜昌市城区中学生男子篮球联赛高中组第五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3年11月
荣誉称号:2002年宜昌市局属中学生男子篮球联赛高中组第二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2年12月
荣誉称号:“巴山舞”健身赛优胜奖
主办单位:云集社区党建联席会、云集街道办事处
授予时间:2001年11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第一届运动会文体表演最佳组织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第一届运动会组委会
授予时间:2001年9月
荣誉称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树师德铸师魂演讲比赛三等奖
主办单位:德育报社宜昌市教委
授予时间:2001年7月
荣誉称号:稻花香杯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长跑组织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元旦长跑指挥部
授予时间:2000年1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城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第六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委员会
授予时间:2000年4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纪念五八十周年“青春潮”广场歌会一等奖
主办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宜昌市委宜昌市文化局
授予时间:1999年5月
荣誉称号: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比活动二等奖
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委员会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授予时间:1998年10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九八元旦长跑组织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元旦长跑指挥部
授予时间:1998年1月
荣誉称号:湖北省第四届黄鹤美育节文艺节目优秀奖
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委员会
授予时间:1996年10月
荣誉称号:庆三八女子健身操赛三等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妇联
授予时间:1997年3月
荣誉称号:体育道德风尚奖—湖北省体育系统先进学校
主办单位:湖北省第九届运动会
授予时间:1994年10月
荣誉称号:宜昌市城区中小学乒乓球运动会女子团体第四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委员会
授予时间:1993年12月
荣誉传真:宜昌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一等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总工会
授予时间:1991年
荣誉传真:第三届拳剑操舞表演,《健身球(爱我中华)》获优秀表演奖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4年10月
荣誉传真:宜昌市“党在我心中”红领巾合唱大赛二等奖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宜昌市教委、宜昌市少工委
授予时间:2001年5月
荣誉传真:宜昌市中学生健球赛(男子组)第二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体委、宜昌市教委
授予时间:1997年5月
荣誉传真:女教职工排球赛第八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工会
授予时间:2000年
荣誉传真:宜昌市局属中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初中组)第四名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2002年12月
荣誉传真:市中学生(城区)足球赛冠军
主办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授予时间:1982年 l谢赠七中
师生伸援手情感铸和谐(屈婉事件)
感谢人:张成
2007年3月5日
l谢赠七中
勤勤恳恳教书育人
------------三峡大学2006届实习生
2006年3月
l敬献七中
领导有方校风好满园桃李香天下
----------2004届学生龙霄家长
2004年7月5日
l赠董老师及全体科任教师
心血汗水辛勤洒满园桃李尽飘香
----------2004届学生龙霄家长
2004年7月5日
l赠宜昌七中
教育创新师德先行
-------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
2002年12月23日
l谢赠宜昌七中
城乡学校手拉手校际情谊深似海
--------宜都市松木坪中学
2004年11月
l赠宜昌七中
香港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纪念旗
——香港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
2008年1月 荣誉称号:育星杯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
授予时间:1988年
荣誉称号:创造杯
主办单位:共青团宜昌市委
授予时间:1987年
荣誉称号:夷陵杯(宜昌市优质工程)工程名称:宜昌市七中科技楼
主办单位:宜昌市建设委员会
授予时间:2001年6月 捐助款项:捐助人民币壹仟陆佰柒拾元(捐助宜都松木坪小学贫困学生)
主办单位:七中党支部
捐助时间:2005年7月
捐助款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救助印度洋地震及海啸灾民”的赈灾捐款活动中,捐款人民币3898.1元。
主办单位:宜昌市红十字会
授予时间:2005年1月
捐助款额:捐助人民币壹仟贰佰玖拾元伍角柒分(宜昌市“希望工程”)
主办单位:宜昌市三峡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捐助时间:2005年7月
捐助款额:捐助人民币伍万柒千玖佰玖拾陆元九角(2008年抗震救灾)
主办单位:宜昌市市红十字会
捐助时间:2008年5月
捐助款额:捐助人民币玖千陆佰柒拾元(2008年抗震救灾特殊党费)
主办单位:宜昌市委组织部
捐助时间:2008年5月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的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史铁生的原名就叫做史铁生,他没有又名也没有字,他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享年59岁。
扩展资料:
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1、《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
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爱情问题》:
《爱情问题》为史铁生精选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先生经典散文,包括《我与地坛》等被广大读者熟悉的作品。
他的散文里面处处体现着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广为流传的《我与地坛》还是《好运设计》,语句中都充满了哲学式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里还处处表达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温暖与热情。史铁生挖掘细小事物的光芒,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都无比令人钦佩。
3、《命若琴弦》:
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百度百科—史铁生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英文为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BIT,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后转战华北,更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中法大学合并,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部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6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4个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及MBA/EMBA、MPA和工程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拥有“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类)三个,平台数居国防科工委属高校第一名,并拥有科技创新平台(II类)两个,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建有化学物理、信息科学、车辆、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等5个学科特区。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第10名;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8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在2005年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工作中,北京理工参评博士后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排名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名列第4。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 光学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 动力机械及工程 物理电子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应用化学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个) 工程力学 机械电子工程 车辆工程 光学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学 动力机械及工程 物理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应用化学 飞行器设计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火炮、自动武器与工程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学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中屡获殊荣,同时也是目前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中唯一一支业余足球队,因球员全部为学生而绰号“学生军”。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成立于2000年9月,这支队伍的前身是人大附中BTV三高足球俱乐部一队。1997年他们作为继健力宝之后,中国第二支出国留学的少年球队远赴墨西哥进行为期两年的足球训练,回国后,参加了中国足协举办的1999年的“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与职业队进行了正式的对话。 2000年7月经过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并考试合格。9月整体招入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在校大学生。足球队进校后,每年进行冬训,2001年在广州进行冬训。2002年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进行训练,与中国的职业足球队伍甲A、甲B、乙级队一起进行了冬训,并与多支甲A、甲B队伍进行了教学比赛,取得9 胜7负的战绩,受益匪浅。2003年赴韩国进行冬训,与韩国大学生队进行了大量教学比赛,在大量的教学比赛中,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逐渐完善了队伍的技战术风格和战术打法,并取得了19胜2平2负优异的成绩。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在高水平的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中的磨炼,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已成为一支既有一定足球职业水准、又具有合格大学生素质的校足球队。 同时,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向甲A的职业足球队输送了一名队员(杨思源同学,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一队),向新加坡职业队输送一名队员(张树同学,新加坡华人俱乐部一队),在这期间还有两名队员(李爽、孙磊同学)去国家青年队进行试训。同时,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国家教委举行的大学生足球联赛中,培养了两届最佳射手王强同学、两届最佳守门员孙程同学、最佳优秀运动员张树同学。球队中有许多同学曾多次被评为校级或系级的优秀团员、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各种奖学金。 2007年03月09日,爱国者与富有传奇色彩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正式签约合作,在这个名为“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爱国者和北理工联合打造爱国者大学生足球队” 的新闻发布会上,爱国者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正式签约,宣布华旗资讯旗下的资助民族品牌爱国者正式冠名该球队,二者将会深度合作,为宣扬团队精神和“体育回归教育”理念而共同努力。后与贵人鸟集团签约合作,并正式更名为“北京贵人鸟大学生足球队”。2011年3月24日下午,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足球俱乐部战略合作暨361°、AOC赞助签约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将转播本赛季北理工足球队主场比赛的部分场次。同时,民族体育用品品牌361°首次踏足职业足球赛事领域,成为北理工足球队本赛季的主赞助商,球队也正式更名为“北京361°大学生足球队”。
所获荣誉 2010年-2011年李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2006年10月底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以第一名的身份从中国足球乙级联赛中成功晋级中国足球甲级联赛; 2003年-2004年第四届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2002年-2003年第三届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2001年-2002年第二届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2000年-2001年第一届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季军。 2003年6月,教育部、中国足协正式授权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聘请金志扬担任中国大学生足球队主教练,并获得了第7名的好成绩。
近年北京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 理科生源地: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西藏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61 615 577 -- 24 本科一批
2008 535 598 564 -- 27 本科一批
2007 540 612 576 -- 26 本科一批
2006 524 592 552 -- 31 本科一批
2006 555 555 555 -- 1 本科提前批
2005 500 559 531 -- 32 本科一批
2004 498 -- 520 -- -- 不详
2003 511 -- 522 -- -- 不详
2002 486 -- 506 -- -- 不详
2001 507 -- 521 -- -- 不详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 理科生源地: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西藏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61 615 577 -- 24 本科一批
2008 535 598 564 -- 27 本科一批
2007 540 612 576 -- 26 本科一批
2006 524 592 552 -- 31 本科一批
2006 555 555 555 -- 1 本科提前批
2005 500 559 531 -- 32 本科一批
2004 498 -- 520 -- -- 不详
2003 511 -- 522 -- -- 不详
2002 486 -- 506 -- -- 不详
2001 507 -- 521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 597 58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 603 592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 575 560
法学 社会学类 社会工作 -- 570 567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 585 578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 -- 615 599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 584 575
工学 机械类 工业设计 -- 565 564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 573 569
史铁生是什么作家?
问题一:史铁生是哪代的作家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厂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是现代作家!
问题二:史铁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还是当代作家? 以建国为界限。
1919――1949 是现代文学时期
194恭――现在 是当代文学时期史铁生出生于五十年代,其作品在七十年代,应算是当代作家。但在有些教科书中将现代与当代合称为现代文学。
问题三:史铁生是什么时代的作家 当代。然而,遗憾的是,他前几年去世了。
他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我与地坛》。
问题四: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什么人,我国什么代著名的作家 以下是史铁生的资料: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问题五: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中文名:史铁生
外文名:Tiesheng Sh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职业:小说家、**编剧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信仰:基督、佛(著有《昼信基督夜信佛》)
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婚姻状况:已婚
妻子:陈希米
逝世地:北京
分享
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写作作品
剧本
史铁生
另外,他还创作了**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神与少女》等。
《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类型――**诗,这为**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短篇小说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著有
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史铁生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短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被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也被选入语文上海版中学七年级课本,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我的梦想》被选入义务教......>>
问题六: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当代最好的作家 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问题七:史铁生的原名是什么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2]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很爱自己的癌症去世的母亲。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六年级冀教版下册课本18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
作品《合欢树》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高一年级上册第5课。
作品《第一次抱母亲》被选入江苏省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书第13课。
[编辑本段]史铁生作品
著名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
问题八: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 尽管,后现代主义文论家认为文本一旦问世,“作家已”。因为作家是使文本面世的主要桥梁,今天我还想从史铁生这个创作者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个被本雅明誉为的“机械主义的复制时代”,艺术的独创性尤为难得。处于社会转轨期的中国当代文学与这个浮躁的时代一样,显得躁动不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灵魂仰望天空,向宇宙的无限深处进行深邃的思想开掘。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果套用这句话,对文学来讲“个人不幸文学幸”。大凡社会现实生活如意的作者,形而下的生活往往牵绊其形而上的思考。“伤心桥下
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正如《宋诗精华录》所评:“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此种理
论,套用到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身上,想也未可不行。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作家青春健
康的双腿,作为一个个体的史铁生是不幸的。失去了爱情及肢体健全人的其他许多权利。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中国的当代文学有了另一个独特的存在。有了史铁生,
中国的文学有了思考的深度,有了博爱,使中国的文学超越了民族的狭隘,拘泥于现实的板滞。文学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心,探讨人类的命运,对整个人类社会如何与
自然相处进行终极思考。
如果以一个生理健全的读者视角审视史铁生的创作,《我的丁一之旅》与《病隙随笔》一些素材的重合,隐约显现作者创作素材的匮乏。然而,我们可否得出史
铁生创作将陷入困境的结论?否,从二十一岁不得不与轮椅为伴,直到经历了患褥疮,得尿毒症后的五十多岁的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铁生作品系所选作
者照片,均是灿烂的笑容,半身像,俨然一个健康的生活的强者,然而,作者独特的生命历程,心魂体验无不融入其作品创作。索引几个史铁生作品的关键词:
一史铁生的关键词
(一)爱情观之――“心魂”与“行魂”
在作者与病魔抗争的数年里,他断断续续写下了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如何面对生?如何面对有限与无限?作为一个伤残的个体如何与疾病抗争?如何面
对情与性?史铁生的作品,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就是“心魂”,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作者,可以足踏五岳四海,笔指江山社稷,尽现世俗生活种种。然而,史铁
生没有那么丰富的世俗生活。他没有后代,很少一般作家笔下的亲子情,只有残者对老者的无尽怀念。他的文本读起来,令读者目光蹒跚,思路屡遭劫难,犹如西天
取经的唐僧,不时停下前行的脚步。因为,史铁生在思考。他的思考使文本呈现出一种深度,阅读起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看到电子游戏,街上交欢的狗,足球赛,书架上的书,孩子的游戏,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引发他的深考。在中国作家里,鲁迅是个典型的报刊资料引发思想的作
家,在国外作家中,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个独特的利用自己有限的生活阅历去开掘创作的作家。史铁生肢体健全的生活,定格在他年轻的二十一岁。在其《原罪与
宿命》一文中,他将其解释成“宿命”。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宿命”,用写作超越现实,超越形而下肉身和有限生命的局限,直抵自我内心深处,剖析小我
乃至整个人类的劣根。史铁生的作品意蕴丰富深刻,非简单的概括所能容纳。
有了写作者、作家的史铁生,对史本人来讲实属“沦落至此”,是一种无奈,对中国文坛来讲,无疑是一种幸运。因为史特殊的遭遇,他的作品中,形而上的思
考远远多于形而下的生活。我们需要世俗生活,同时也要看到目光一米之外的地方,也要进行深度思考。史铁生就是那个孤独的仰望星空,进行深度思考的人。
史铁生认可”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问题九:史铁生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问题十: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主要作品
务虚笔记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的缀入,无疑为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最珍贵的佐证,所以至今为世所瞩目。
我的丁一之旅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 *** ,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信与问
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从未专辑出版。经过作者亲自筛选,并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选取了几十封书信,近二十篇序文。这本书以文学艺术、当代文学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义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灵魂的事
《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晃,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
史铁生的平生简介
史铁生
史铁生(1951- ),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感想
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编辑本段]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截止至2002年)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附录:汪政 晓华的评论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
《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
《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 ————————《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附录:许纪霖的评论
4.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96年
《外国及其它》7000 —《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说说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关庙的回忆》6000 —《人民文学》99年10期
《病隙碎笔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笔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11000—《钟山》2000年4期
附录:萌萌的评论
5.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 —————《上海文学》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当代》86年6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 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
《小说三篇》20000 ———《东方纪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关于一部以**作舞台背景 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
附录:郭春林的评论
6.《第一人称》(小说)(约140000字)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2000———《文学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现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钟山》88年1期
《钟声》10000————————《钟山》90年3期
《第一人称》10000 —————《钟山》93年1期
《别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国幻记》10000 ———《北京文学》99年8期
《两个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附录:孙郁的评论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约410000字——《收获》97年1-2期
7.《务虚笔记(上)》(1-9章)
附录1:邓晓芒的评论
8.《务虚笔记(中)》(10-16章)
附录2:张柠的评论
9.《务虚笔记(下)》(17-22章)
10.《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岁那年(1)
我二十一岁那年(2)
我二十一岁那年(3)
[编辑本段]青梅煮酒论铁生
▲史铁生故事
·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史铁生对命运独特的看法
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算。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高人说能“为你避灾”,铁生也不信,因为那就是命运无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说,还算它干什么?
但史铁生似乎又“信命”。他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只是不强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哪有完全“心满意足”的一天!
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 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赏铁生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所以,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啻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我仅仅算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尤其需要公认。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当然,文责自负。
写作救了史铁生和我,要不这辈子干什么去呢?当然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画彩蛋,我画过,实在是不喜欢。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能。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也就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这样,居然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况且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待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我确实看见了名的荒唐一面,不过也别过河拆桥,我记得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它伸出过善良的手。
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不见终点的路。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
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他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去找史铁生
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我相信我俩对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来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陈徒手等哥们,到了那里还有我热爱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座山雕也是50岁。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