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年中国举办什么亚运会-一八年亚运会在哪

tamoadmin 2024-12-16

1.中国女篮获杭州亚运会两连胜的是谁

2.中国足球发展史

3.中国足球的历史

4.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

5.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中国女篮获杭州亚运会两连胜的是谁

八一年中国举办什么亚运会-一八年亚运会在哪

中国女篮获杭州亚运会两连胜的是:李月汝、李梦。

在比赛的数据方面,李月汝22分10盖帽,李梦命中4记抛投得到18分,韩旭13分,黄思静13分10盖帽4助攻。李梦空切抢断打开了比赛的帷幕,中国女篮屡投不中,但凭着良好的逼抢控制着局面。经过四分钟的得分荒,李梦借助投篮总算打破困局,随后李梦和韩旭连续篮下得分,中国女篮以9-0拉开分差。

第二节比赛李月汝篮下连续得分,中国女篮持续扩大优势。印尼女篮进攻有所复苏,韩旭和李梦重新登场后内突外投连续得分,两队产生硬拼,中国女篮掌握场面主动。黄思静补篮命中将分差拉大到20分,随着罗欣棫压哨抛投得分,中国女篮以40-18结束上半场比赛。

半场数据,李月汝9分4抢断,李梦9分,韩旭7分2盖帽,罗欣棫5分,王思雨4分2盖帽。中国女篮上半场48投16中,命中率33%出头。经过中场调整,中国女篮在第三节再次攻占,李梦和黄思静内外开花,分差被拉大到52-22。

韩旭连得4分后又送出盖帽,李梦投中个人第4记抛投,中国女篮持续拉大分差。该节后段罗欣棫远投得手,李月汝扳平抢断得手,中国女篮以71-34结束该节角逐。

李月汝和李梦的介绍:

1、李月汝:

李月汝1999年3月28日出生于山西治市,中国女子篮球运动员,效力于土耳其联赛球队贝西克塔斯。2015年,李月汝升入广东女篮一队,开始参加WCBA联赛,职业生涯先后效力于广东女篮和内蒙古女篮;共获得3次WCBA总冠军、1次WCBA总决赛MVP、1次WCBA赛季得分王、3次WCBA全明星阵容。

2015年,李月汝入选中国女篮国青队。2017年,李月汝首次入选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国家队生涯,李月汝代表中国女篮先后参加了2017年女篮亚洲杯、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18年国际篮球女篮世界杯、2019年女篮亚洲杯、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1年国际篮联女篮亚洲杯、2022年女篮世界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赛事。

2、李梦:

李梦1995年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职业女子篮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前锋,效力于WNBA华盛顿神秘人队。2012年,李梦代表沈部出战WCBA,开始其职业生涯。在个人篮球生涯中,李梦先后效力于WCBA沈部女子篮球队、八一女子篮球队、四川远达美乐女子篮球队以及WNBA华盛顿神秘人队。

中国足球发展史

中国足球发展历史分为:中国古代足球历史和现在中国现在足球历史,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足球史:

足球运动,最早的起源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蹴鞠”或名“塌鞠”。最早的说法见《战国策·齐策》:“临富甚福而实...塌鞠”。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几乎是万人空巷。

唐代是蹴鞠的鼎盛时期。到了宋代,两个球门的踢法已经不见了,主要流行一个球门或是不用球门。这种方式运动的技术性和娱乐性都增强了。清代由于民族风俗的关系,十分喜欢在冰上蹴鞠(最早的冰球运动)。玩时分为两队,每队数十人,球掷起后,两队争踢,以球在自己本方队员的脚下传递为乐。

中国现代足球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队曾集体去匈牙利留学,并与1958年回国,可惜冲击1958年世界杯决赛圈失败,打击不小。其后的时间内,是十年“”,在一个“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被禁止了。改革开放之后,苏永舜率领中国队冲击1982世界杯决赛圈失败。

1985年5月19日,由于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主场败给了香港,失去出线权。1988年的奥运会和1990年的世界杯,中国队擦肩而过。1979年开始改革,开始对外开放,但足球上与“洋教头”的“再一次亲密接触”却一直等到了90年代。

1992年,谋求开拓发展的中国队将请来了施拉普纳,但是冲击1994年世界杯决赛圈又再次的失败了。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97年的戚务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冲击世界杯力不从,所以惨败大连金洲,国人继续失望。

中国女足于1982年建立,但是长期以来女子足球在中国并不普及,仍然处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体制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专业体育时代,第一代女足球员仍然活跃在赛场上。只有在1996奥运会,1999世界杯上中国女足两度冲击冠军未果,屈居亚军之后,全国才掀起一定的女足热。

在1915年到1934年,中国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九连冠,并于1936年,1948年两次入围奥运会。这时,中国足球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扩展资料

中国足球获得的成就:

1、1959年,中国国家队战胜了匈牙利奥林匹克队。

2、1959年,中国建国十周年在北京举行的“中、苏、匈三国足球对抗赛”上,中国足球队获得亚军。

3、1960年,在“中、朝、越、蒙四国足球的对抗赛”中,中国足球队夺得冠军。

4、1966年,中国足球队获得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的亚军。

5、1976年,中国足球队获第六届亚洲杯季军。

6、1978年,中国足球队获第八届亚运会足球比赛第三名。

7、1984年,第八届亚洲杯上,中国足球队获得亚军,这是建国以来中国足球队参加亚洲重大的国际比赛获得的最好成绩。

8、1987年,中国足球队获得二十四届奥运会小组出线权,虽然在决赛阶段未获得小组出线权,但终究实现了冲出亚洲的宏愿。

9、1992年,中国足球队获得第十届亚洲杯第三名。

10、1994年,中国足球队获得第十一届亚运会银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的历史

中国唐代就出现“足球”的竞技比赛,当时叫“蹴鞠”。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世界。由于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国际比赛也随之出现。1896年雅典奥运会举行时,足球就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丹麦以9:0大胜希腊,成为奥运会第一个足球冠军。因为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足球比赛已无法持续。

49年新中国成立,有了半职业足球队,94年开始了职业联赛。

男足

1、 1951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解放后首届全国足球比赛。

2、 1953年2月,在上海举行第二届全国足球比赛。

3、 1955年,中国足球协会成立。

4、 1956年开始举行全国甲、乙级足球联赛,并实现了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制度。

5、 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上,足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6、 1959年,我国家队战胜了匈牙利奥林匹克队。

7、 1959年,建国十周年在北京举行的“中、苏、匈三国足球对抗赛”上,我国家队

获得亚军。

8、 1960年“中、朝、越、蒙四国足球对抗赛”中,中国足球队夺得冠军。

9、 1966年,中国足球队获得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的亚军。

10、1976年,中国足球队获第六届亚洲杯季军。

11、1978年,中国足球队获第八届亚运会足球比赛第三名。

12、1979年,国际足联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协会的合法地位。

13、1984年,第八届亚洲杯上,中国足球队获得亚军,这是建国以来中国足球队参加

亚洲重大的国际比赛的最好成绩。

14、1987年,中国足球队获得二十四届奥运会小组出线权,虽然在决赛阶段未获得小

组出线权,但终究实现了冲出亚洲的宏愿。

15、1992年,中国足球队获得第十届亚洲杯第三名。

16、1994年,中国足球队获得第十一届亚运会银牌。

17、1994年3月8日,中国第一个俱乐部大连万达俱乐部挂牌成立。该年获得冠军。

女足

1、1982年,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

2、1983年,在广州举行了首次国际女足邀请赛。

3、1986年,中国女子足球队获得第六届亚洲女足锦标赛冠军。

4、1989年,中国女子足球队在第七届亚洲女足锦标赛上夺魁。

5、1990年,中国女子足球队获得第11届亚洲会女足冠军。

6、1991年,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女足锦标赛上,中国女子足球队获第五名,

中国队的孙庆梅获"世界足球**"的称号。

7、1996年、中国女足姑娘们的个人技术、整体配合都是其他队望尘莫及的,最终取得银牌。

8、1999年、中国女足获得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女足锦标赛亚军,孙雯获得金靴奖。

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

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自上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是顶尖的国际球队。今天的中国女排依然会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和银牌。

中国的灵魂女排就是郎平教练,从球员期到教练期。但在球员时期,中国女排的关键人物不仅仅是郎平还有陈招娣。

陈招娣:绝望的三郎太在“独臂”比赛中,中国女排“助推器”冲出亚洲

中国/克洛克-1/精神的创始人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

说到陈招娣,可能现在的球迷都不是很熟悉,但是一直关注排球的老球迷肯定很熟悉。陈招娣生于1955年,中国女排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争夺世界冠军。陈招娣在这个时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的功勋勇士女排。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女排先后获得亚锦赛、世界杯和亚运会冠军,陈招娣是球队的核心球员。

1972年,18岁的陈招娣先后进入杭州业余体校和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她才华出众,通过专业系统的实践,进步神速。1973年,陈招娣毕业后加入中国。

1974年,技术出众的陈招娣,自然进入八一女排,在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很快,她就赢得了国家队的青睐。1976年,陈招娣被招入国家队训练。

陈招娣他们进国家队的时期就是中国女排崛起的时期。他们开始走出亚洲,决心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977年中国/克洛克-1/获得世界杯第四名,1978年世锦赛第六名,亚运会亚军。在此期间,女排并没有显示出世界霸权的边缘。

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国女排自上而下都有着顽强的斗志,发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久,中国女排在1979年亚锦赛上夺得亚锦赛冠军。从此,中国女排达到了巅峰。1981年,陈招娣被调任领队位置,同年世界杯,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变成教练

1982年,陈招娣率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得世锦赛和亚运会冠军。中国女排开始确立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1983年,陈招娣开始逐渐转型。

陈招娣不仅排球技术娴熟,还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才。1983年成为“八一”女排副政委,为陈招娣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86年,陈招娣成为国家青年队主教练,晋升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继续当教练。

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什么是女排精神

纵观陈招娣,排球生涯可以说非常成功,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自律。女排、陈招娣的训练后总是多练一点,也是在和自己较劲。除了刻苦训练,陈招娣顽强的战斗风格也是推动她成功的重要因素,她的“独臂”比赛故事至今回味无穷。

那是1978年,当陈招娣完成国家队训练任务,8月1日重返国家比赛时,陈招娣伤了左臂。1979年陈招娣征战亚冠,与一家日本俱乐部比赛。当她封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她意外受伤,桡骨骨折。但是,背后还是有博弈的。经过两个月的自我修炼,陈招娣还没恢复就匆匆赶回来了。她用绷带抬起左臂,单手完成了比赛。

陈招娣这体现了女排的精神和一个解放军顽强的作风。很多人说文艺兵和运动兵没有真正的军事精神,但是从陈招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的优良作风。

后来有人问陈招娣什么是女排灵,陈招娣说这个:

“热爱事业,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永远坚持到最后一刻。个人实力不强,集体实力才是真正的强,为理想而努力!”

从陈招娣,的回答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运动员,为了成绩可以付出一切。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值得学习。

球场上,陈招娣充满技巧和激情。她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和带动队友。1981年世界杯,陈招娣因为抢到一个传球,不小心撞到队友,伤了腰。她没有选择结束,而是带着伤继续战斗。直到拿了冠军,陈招娣都痛得受不了。最后她依靠队友把她送上了领奖台。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陈招娣。

解放军也肯定了陈招娣。2006年,陈招娣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体育界第一位女将军。其实在陈招娣因病被解除教练职务后,他担任过很多文职职务。陈招娣先后担任总政治部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治部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对于这些任命和工作,陈招娣总是尽职尽责,很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我国也善待这位功勋运动员。

对于国家的奖项和爱情,陈招娣这样说:

“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军人的光荣梦想,那么现在,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然而,对我个人来说,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与疾病抗争,为逝去而遗憾

世事无常,但如此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却饱受病痛折磨。面对疾病,即使是像陈招娣这样强壮的男人,最终也是输了。2013年4月1日陈招娣病情突然恶化,医院进行了及时抢救,但最终未能保留陈招娣的生命。

对于陈招娣,业内人士都很后悔,国家排水管理中心这样评价:

陈招娣为中国女排夺得世界五连冠、传承“顽强拼搏”精神、形成中国女排“全面、快速、灵活、多变”的技战术特点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招娣同志是军队中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兵,她的英年早逝是国家排球界的一大损失。

纵观陈招娣,这是一个没有遗憾的辉煌人生。人生的意义不应该用时间来衡量,而应该用深度来衡量。毫无疑问,陈招娣亲手打造了女排精神,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女排精神。正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女排才有了现在的世界地位。

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2020年9月25日**《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

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陈可辛颇为神秘地对郎平说: “现在戏拍到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了,你一定得到片场看看,不来你会后悔的哦。”

当郎平百忙之余赶到片场后,却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刘敏涛演的陈招娣去世那场戏,勾起了郎平的回忆。

2013年,和郎平搭档多年的前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因病去世,郎平和前排球队员都前往吊唁,在她们眼里,陈招娣的逝去,不仅仅是一个队员的离去,更是女排精神重要一环的逝去。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女排事业辉煌时代的亲历者,陈招娣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浇筑到伟大的女排精神中。

女排是陈招娣一生中最挚爱的事业,为此她曾经多次负伤。世人在赞叹郎平为中国女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陈招娣的辛劳和贡献。

那么,陈招娣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的呢?除了女排之外,陈招娣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很多人看我人高马大的,应该是个北方姑娘,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成为女排队员也挺偶然的。” 陈招娣曾笑着回答记者。

陈招娣是杭州姑娘,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陈招娣打小就很懂事,唯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她从小就不爱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父亲对陈招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小姑娘家家的,读书不好该怎么办呢?”

然而陈招娣在运动方面却颇具天赋,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每一次都能拿到冠军。

1970年,浙江省队正在筹备女排队,在一次跳绳比赛上,陈招娣惊人的弹跳力给省队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陈招娣成为了浙江省队的一名排球队员。

在艰苦的排球训练中,陈招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不用再担心糟糕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一头扎进了排球的训练中。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喜欢上了排球这种运动。当队友们在训练场上抱怨训练辛苦的时候,陈招娣却乐此不疲,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一年后,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陈招娣从12名排球队员中脱颖而出,顺利被选进北京排球集训队。 这是陈招娣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首都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让陈招娣感到有些失望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集训队的训练场地和器材还不如浙江省队的。

不过,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比较粗糙,不如南方精致。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患上了贫血症,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气无力的,从教练眼中出类拔萃的队员变成了倒数第一,这对一向自尊心强的陈招娣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一度想到了退队。

正当陈招娣因为贫血症感到郁闷的时候,教练找到了她。

原本陈招娣以为教练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教练不仅没有批评她,还安慰道: “招娣啊,平时看你训练的时候,都是最拼优秀的那个,然而最近看你怎么都不在状态,我在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说说看,别有心理负担。”

听到教练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陈招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教练在了解到陈招娣的情况后,马上让食堂师傅今后专门给陈招娣做几道南方的菜,还针对陈招娣贫血症的情况,特地为她开小灶,增加营养餐,队友们也对陈招娣的情况予以关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的几年,陈招娣在女排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 1976年,她被选进国家队,队友是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耳熟能详的女排运动员,正是她们的拼搏下,中国女排之后才步入五连冠时代。

中国女排的成功浸透了汗水和艰辛,这一点陈招娣最有发言权。

当时负责女排训练的是被誉为“中国女排之父”的袁伟民。

认识陈招娣的人都知道,她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说话细声细气的。然而,这都是被袁伟民调教出来的。

年轻时代的陈招娣是个“拼命三郎”,敢打敢拼,这一点连袁伟民也承认, 在其作品《我的执教之道》中,袁伟民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常规的排球训练过后,我知道姑娘们辛苦了一天,为了试出她们训练的极限,我还是故意问:‘谁还要加练?’不出我所料,姑娘们面面相觑,连平日里最不服输的郎平都默不作声。

这时陈招娣站了出来,说:‘我要加练!’于是我又专门给她制定了一个小时的训练量,回去的时候看她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可是任何优点一旦过分了就变成了缺点, 心气过高,桀骜不驯的个性容易一路走到黑, 陈招娣就是这样,比如她执拗于一种排球技能,再这样下去很容易会破坏技能的均衡。

袁伟民很清楚,像陈招娣这样性格执拗的,跟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准备好好修理一下陈招娣。

一次,袁伟民抓住陈招娣训练长跑时,抢了队友的道为理由,对她进行罚球, 排球中的“罚球”,不像篮球那种投几个篮就完事了,而是一系列操作,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心。

运动员要先触碰训练场外的铁丝网,接着快速跑到排球网旁边做一个翻滚救球,然后再回去触碰铁丝网……这样循环15次才算成功。

袁伟民把球故意把球抛到训练场的各个角落,陈招娣刚开始都能接住,到了第8个的时候,训练了一天的陈招娣体力开始不支,眼睛里的排球都出现了残影,就没有接住。 袁伟民这时候说: “这个球没接住,抵消掉一个之前接住的球。”

这样陈招娣接到的球就减少成了7个。到最后随着没接到的球越来越多,陈招娣的心态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她接过的球都被抵消掉了。

陈招娣心态崩了,她对袁伟民怒吼: “我不练了,你这明显是欺负人嘛!”

接着飞奔着跑出训练场,袁伟民指着陈招娣说: “明天给我接着罚球!”

听到袁伟民的话后,陈招娣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简直就是逃兵,于是她回到训练场上,对袁伟民说: “罚就罚,我不怕,不用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

在新一轮的罚球上,陈招娣又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她想掉头回去,但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冷静了下来, 明白自己体力不支的罪魁祸首不是一天的训练,而是自己太较劲了。 于是把心态调整好了后,她终于顺利地把15个罚球都补好了。

之后她心服口服,改掉了偏执的毛病。

陈招娣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被写入小学课文《苦练》。

在袁伟民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陈招娣练就了一手攻防兼备的排球战术,她还和孙晋芳搭配,创造性地总结了“双快”战术,屡次在赛场上打败敌人,奠定了此后三十年女排“三、四号线快速出击”的战术传统。

1978年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和队友对战山西队,结果,她接球的时候,用力过猛,膝盖被狠狠地撞击在地面上,右臂也顶在地上,造成右臂小骨出现裂痕。

众所周知,排球运动是最依赖手的一类运动,排球运动员手受伤了,就像战士没有了枪一样。

陈招娣这时候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减少训练,更应该避免比赛,可是陈招娣偏偏不这样做, 她觉得这些都没什么,自己和孙晋芳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她坚持要为半年后对战日本队的比赛备战。

根据孙晋芳后来回忆:“ 陈招娣和袁指导拍着胸脯说是小伤,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每次训练后,她的手都剧烈疼痛,还时不时肿了起来,队员们都很心疼她,都想把她送到医院里,这时陈招娣总会笑着说: ‘没事儿,我这点伤不算啥,大家都安心训练吧,不用担心我。’

日本女排事业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顶尖水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女排一直被日本压着打,此次国家队和日本队的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火药味可一点也不输给正规的竞赛。

日本方面派出了奥岛圭子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郎平、陈招娣、孙晋芳、郑海霞等骁将悉数出战。

然而这次比赛中却出现了意外,陈招娣的右臂伤口被奥岛圭子撞到,剧痛让陈招娣倒在了地上,队员们把她扶到医务室里,但是陈招娣却说: “扶到观众席就行,我要看着你们胜利!”

陈招娣的坚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掌声雷动,女排队员们也焕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最终,中国队成功让日本铩羽而归。

仅仅两个月后,在全运会赛场上,陈招娣再次带伤出战, 右臂缠着白色绷带,宛如一朵凌寒绽放的雪梅,观众们再次被陈招娣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感染了, 自那以后,她就有了一个“独臂将军”的称号。

陈招娣挂彩出战,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伤病主动退出赛场。

1981年世界杯中日决战上,陈招娣腰伤复发,还是咬着牙,击退对手的一次次进攻,直到第三局中国女排已经占上风的情况下才无奈退场,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女排取得的第三个世界冠军。

而陈招娣取得的最后一个世界冠军是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这也是她和队员们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当时中国队出师不利, 这意味着如果要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和印度、巴西、奥地利的对决中,达成3:0的完胜局,难度系数如此高,女排士气降到了冰点。

陈招娣回忆说: “那是老女排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很泄气,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袁指导不让我们哭,他轮流为我们打气,对我说,如果伤还没好的话就让别的队员替换上,但是我拒绝了,这么重要的比赛,我就是豁出去也要拼一把。”

袁伟民的话给了队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中国女排披荆斩棘,连战连捷,进入决赛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美国队,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至此以后,中国女排跃升为世界第一,女排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抹去的时代记忆。

提起女排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 “一个是铁榔头郎平的雷霆扣球,一个是带伤出战的陈招娣。”

1983年,陈招娣因为伤病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排球事业。她被上级转调到“八一” 体育 代表队担任排球队副政委。

陈招娣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第二个体现:爱岗敬业。

在全新的领域里,陈招娣也把政委一职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她也在部队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郭小明。

“小明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结婚后,他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我想做的事情他都是支持的,家里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会听我意见。” 陈招娣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

很快两人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当时 社会 上有个呼声——把老女排的子女都聚在一起,组成排球队,延续中国女排的辉煌。

然而,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却患上了先天性心肌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就意味着郭晨不可能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不过陈招娣并不在乎, 在她眼里,女儿能够 健康 成长就足够了。

1989年,陈招娣看到了重返排球的曙光,随着老女排的退役,中国的女排事业由盛转衰,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折戟沉沙。

国家体委决定让陈招娣回北京任国家队的领队,力挽狂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原本陈招娣是要跟丈夫郭小明一起到海南发展的,为了挽救祖国的排球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

正当陈招娣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女排人才的时候,她却被查出了直肠癌,经过两次大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领队的岗位上。

从1993年开始,陈招娣开始长期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

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期间,陈招娣不仅为国家物色了许多出色的人才,还挽留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促使王治郅回国。

众所周知,王治郅是令中国球迷们自豪的偶像之一,他是首个进入NBA的亚洲球员,在篮球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留美不归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

2002年,王治郅和小牛队签订的合约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NBA,王治郅打算参加完夏季联赛再回国,本来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也得到了了国内篮球协会同意,但并未公开。 结果这件事传回到了国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猜测是王治郅习惯为美国效力,不想回国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国内有名记者专程到美国采访了王治郅,因为没采访到他本人,就转头去采访了当时的国家主教练王菲,王菲也不清楚内幕,带着情绪说: “王治郅不愿意回到祖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了。”

这件事一经报道,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不忍心看到王治郅这个不可多得的篮球人才不能回国报效祖国,她决定出面“调停”,她做了两件事:

在陈招娣的安排下,王治郅终于完全消除了疑虑,于2006年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体局专门感谢陈招娣。

之后王治郅一直致力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亲自出战北京奥运会,还在2010年亚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金牌,这一切都有陈招娣的一份功劳。

陈招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和名嘴宋世雄联手担任女排赛事的主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惜败美国队的时候,她的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伤心。

2012年底,陈招娣直肠癌复发,住进了医院,其实早在前几年,她就一直和病魔做斗争,不过这次恐怕是很难挺过来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陈招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刻在骨子里的女排精神使她不放弃,她要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

女儿郭晨见证了陈招娣最后的日子,她在微博上记录了母亲抗癌的顽强不息。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陈招娣要长时间忍受剧痛,连都无法止痛的时候,她就让叫女儿把毛巾放在嘴里咬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

老女排的队员都去医院里看望了陈招娣,根据郎平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陈招娣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女排事业,她对郎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的女排都没有老女排那股精神,还得加把劲啊!”

这句话对郎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后,她从美国归来,组建了一支拥有老女排精神的新女排天团,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

2013年,陈招娣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不幸逝世,年仅58岁。

女儿郭晨在为陈招娣做的记录中写道:

母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抗争,她是我的骄傲!

几天后,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东礼堂进行,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在殡仪馆外排成长龙,来送别这个伟大的女排运动员,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老女排辉煌岁月的见证者。

很多老女排的队员例如郎平、孙晋芳、郑晓霞都前来悼念,看着被病情折磨地瘦弱不堪的老战友,她们眼里噙着眼泪,74岁高龄的主教练袁伟民、受过陈招娣恩情的王治郅也都来了。

在陈招娣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跟自己斗,跟伤情斗,跟对手斗,和病魔斗,用一生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精髓: 不屈不挠,砥砺奋进。

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夺冠》中,当陈招娣年轻的躯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肉身逝去了,但是精神永存于天地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