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失败运动员-奥运会最失败的一届
1.08奥运会运动员比赛失利的心理致因及对策
2.2008年奥运的那些没有得到金牌得运动员和教练的感人事迹!急需!~谢谢大家
3.伦敦奥运会失败!中国羽毛球,丁宁的分,李晓霞赢得一点也不光彩,赢球就赢呗,喊什么喊,自己心里不清楚?
4.奥运会中国女运动员失误受伤变成瘫痪的
5.奥运冠军退役后为何要摆地摊谋生?
08奥运会运动员比赛失利的心理致因及对策
埃蒙斯 让人惋惜啊
“他应该是太想成功了”、“雅典奥运会的阴影没有摆脱掉”……到今天为止,离美国名将埃蒙斯在男子50米3×40决赛最后一枪打出4.4环,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成绩已经过了将近十天。但心理专家们却在这届奥运会上找到了这个可以长期讨论下去的话题。
从埃蒙斯再次将金牌拱手相让起,心理学家们就开始通过博客、评论等形式,纷纷表达自己的分析观点。在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后,对“埃蒙斯魔咒”的讨论依然是热点话题。
针对埃蒙斯两次在奥运会决赛的最后关头失手,心理学专家们给出的“会诊”结论是:成就动机过大造成的反效应。实际上,很多普通人也存在这一心理现象,对于成功的渴望和焦虑,是让多数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主要原因。
病源剖析
“魔咒”源于太想成功
雅典奥运会梦游般地脱靶、北京奥运会上离奇的4.4环。看着天才射手埃蒙斯和他美丽的妻子卡特琳娜瞬间被雷傻了的表情,现场的解说员们也只能后知后觉地不断重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一时间,网友们幻化出一个“魔咒”,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埃蒙斯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让他总是在奥运会的最后一枪被什么“附体”。各方教练、运动员也在第一时间表达着惋惜、遗憾之意。
而在通过自己的博客、接受采访、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会诊”之后,心理专家们得出的统一结论则是:“他太想要这块金牌了”、“正因为太想得到了,埃蒙斯的心理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波动”、“‘心魔’,自己过不去奥运会金牌这道坎。”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专家贾丁鑫,曾为羽毛球名将鲍春来做过专门心理辅导,他表示,心理学上称为———成就动机过大。
而专家同时提醒,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心态并不是运动员的专有病症。“比如科学家即将完成一项研究了很多年的实验,却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因为一个极小的错误,功亏一篑。”专家表示,这样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对成功的过分渴望,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
并不是罕见的心理问题
任何事情都有个前因后果。在贾丁鑫看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当踌躇满志的埃蒙斯在最后一枪脱靶时,这个“魔咒”就开始埋下了伏笔。所有人都看到了,当时的埃蒙斯甚至把枪栓打开,那是因为他完全不清楚最后一发子弹是怎么就出去了。
但谁也没想到,4年前的疑惑会在4年后仍然成为最大的问号。“埃蒙斯因为4年前的一幕,形成心理创伤,这个创伤只是在4年后再次爆发。”贾丁鑫认为,同样是奥运会、同样是男子50米3×40决赛、同样是关键的最后一枪,相同的环境和气氛,使得雅典阴影瞬间充斥埃蒙斯。
“这样的错误,上次的卷子都已经出现过了。”几乎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在专家看来,“埃蒙斯魔咒”并不是很罕见的心理问题。
“他太想成功、太想战胜同样的环境来证明自己。”贾丁鑫表示,埃蒙斯再次重演4年前的错误,只能说明他无法摆脱当年脱靶带来的心理阴影。而往往在学生考试的时候,面对以前错过的题目,往往也是越想做对,而结果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太想成功造成过度紧张
埃蒙斯被公认是当今男子射击界少见的天才,今年才27岁就已经在国际赛事中获得无数世界冠军头衔。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张力为表示,太想成功形成的过度紧张,导致了埃蒙斯的技术变形。“运动员在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的工作就会受到干扰,这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体能。体能的下降肯定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专家介绍,在运动心理学上对于运动员关键时刻的“反胜为败”的专门研究,叫“choking现象”。“运动员对自己的动作太熟悉了,但由于过度紧张,也会发生执行动作的衰变。”专家表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而在射击、跳水、体操、击剑等技巧性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在比赛中过于紧张会导致注意范围过小,思维灵活性也会受到影响,会出现大脑的短暂空白。” 张力为表示,这种“掉链子”的现象非常普遍。
认输”寻找安全感
在对埃蒙斯“魔咒”的心理学分析中,以上两种说法被普遍认同。在北京一直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哈佛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出了第三种假设思路“情绪表现”。
专家举例,一次当埃蒙斯遇到一位对自己有恩的对手(当时并未比赛)时,他脑海里居然升出了主动退让的念头,最终鬼使神差地输给了他。“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则需了解埃蒙斯以往的交往经历,看看他是否对某种人有特殊的情感,导致后来的移情出现。
失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埃蒙斯雅典的离奇失败,却让他得到捷克美女卡特琳娜的青睐。北京奥运会的失败,埃蒙斯在美国国内的名头甚至超过了菲尔普斯。有心理学家给他的表现冠名为“失败带来的奖赏”。
“如果人生可以再次重复,我甚至宁愿第一枪就脱靶。”婚后的埃蒙斯曾高兴地表示,失去一枚奥运金牌,而得到一个中意的妻子。“埃蒙斯的逻辑,他两次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形下将冠军拱手相让,让美女有安慰他的机会,也成了‘无冕之王’,人们都相信他才是最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失败甚至会让埃蒙斯感到安全和满足。
有心理咨询师介绍,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学生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孩子考试前压力很大,睡不着,吃不下。多数情况下,考试的成绩也并不理想。”但令咨询师不太理解的是,成绩不理想,反而会让一部分孩子放松下来。“他们会选择复读。”在咨询师看来,这样的孩子考前,往往呈现出潜意识里主动放弃的心态。
解读“魔咒”
多数人存在“魔咒”
一个平时模拟考试没下过600分的高才生,在高考中却得了不到550分;台下准备得滚瓜烂熟的主持词,一上台却忘得一干二净;和客户签一份重要合同,到了会场秘书才发现,除了合同文本什么都带齐了。心理专家表示,“埃蒙斯魔咒”其实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存在。
“行为是一种养成习惯。”岳晓东教授认为,人们生活中的失败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又考试时、又登台时、又要签合同时,这种失败的‘习惯’可能就会出现。”
这种状态下,埃蒙斯每当在比赛中,他的焦虑程度会与射击环数的上涨成正比,即越是射击准确,心中的焦虑就越高,以致到最后难以自控,所以出现严重失常的表现。
“魔咒”也有人享受
岳晓东表示,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很享受“埃蒙斯魔咒”。他举例说,自己有一位聪明无比的朋友,中学时从不用努力学习都可以考取班级或年级的第一名,父母和她从此后爱上了这种感觉。“我们家女儿不用努力学习都可以考第一”,这应该比“我们家女儿努力学习才能考第一”的感觉来得更骄傲吧。
心理专家认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第一名的诱惑力远远没有“美女妻子+无冕之王+无数人的喜爱和同情”的诱惑力大。
尽量脱离“失败画面”
怎样才能有效摆脱掉“埃蒙斯魔咒”呢?在很多人看来,自己从事的动作已经熟到要烂掉的程度了,技术层面很难有飞跃式的提高。而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必须脱离“失败画面”。
所谓的“失败画面”,就是当初的失败情景。“不要给自己过多的暗示,不要什么都往当初造成自己失败的画面中靠。”专家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保护自己。不断重复失败的情景,或刻意寻找与当初失败有哪怕一丝联系的痕迹。
“这是在给自己的再次失败打伏笔,也是导致再失败的关键因素。”作为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心理专家组成员,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李安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度的紧张和暗示,很可能导致思维失控,进入所谓的“无意识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
进行正面“自我暗示”
“在生活中,我们在发呆终止之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发呆的,事后也想不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呆的。事实上,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发生了偏差,就可以重新控制思维,并及时纠正错误。”李安民说。
他认为,在近似于“埃蒙斯魔咒”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做的是回收注意力,是把焦点放在手头的事情上,并多进行正面的自我暗示。
2008年奥运的那些没有得到金牌得运动员和教练的感人事迹!急需!~谢谢大家
2008年8月20日,当二十四岁的南非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站在奥运会女子十公里马拉松游泳决赛出发台时,她知道自己是选手中的焦点,但这与她的成绩多少有些无关。 人们关注的是她的腿—左腿膝盖以下部分被全部截去,并且比健全右腿的对称部分细了十八厘米。在对手“如林”的长腿中,这双残缺的腿愈发显得突兀。八月二十日,杜托伊特成为奥运史上首位与健全人同场竞技的女子肢残游泳选手。 杜托伊特曾经是南非最有天赋的游泳运动员。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年仅16岁的她就跻身3个项目的奥运资格赛决赛。但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厄运在七年前降临。2001年2月,她的左腿在一场交通事故后被截肢了。当时杜托伊特训练结束后骑摩托回家,经过一家停车场时与正在倒车的跑车相撞,“到处都是血,就像熟透的西红柿掉在了地上”。事后杜托伊特左腿膝盖以下部分被截肢,这位二000年仅以毫厘之差无缘悉尼奥运会的女子混合泳希望之星,转瞬之间成了一位肢残人。 仅仅三个月后,杜托伊特重返泳池,开始学习用一条腿游泳,但游蛙泳时她发现自己要么在水中打转,要么就因为用力过猛撞到池壁,很快杜托伊特决定放弃混合泳,主攻不需要太多打腿动作的长距离游泳,一年后杜托伊特就在英联邦运动会上闯进女子八百米自由泳决赛;二00八年五月,她在世锦赛上夺得女子十公里马拉松游泳第四名,一举游进北京奥运会。 二十日决赛中,杜托伊特在二十五名参赛选手中最终位列第十六位,面对观众毫不吝啬的掌声与喝彩,杜托伊特却并不满意自己的表现:“有些失望,我应该能进前五,对于一名久经赛事的选手来说,这是不能原谅的。” 二00二年英联邦运动会,杜托伊特被评为杰出运动员;二00七年非洲运动会,她夺得女子八百米自由泳金牌;二00八年北京奥运会,凭借世锦赛第四名的成绩,杜托伊特的梦想是要赢得一枚奥运会奖牌,对残疾人选手扑面而来的同情与怜悯丝毫不能弥补她的遗憾。 “我不想无偿地得到什么。我是第十六名,就是这样。我是为梦想而来,梦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的”。杜托伊特赛后说。十几天后,杜托伊特将出现在北京残奥会游泳比赛赛场。四年前的雅典残奥会,她带走了五枚金牌和一枚银牌。 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在2008年8月24日上午举行。比赛中,一位特殊的运动员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她就是24岁的南非残疾人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唯一同时参加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 杜托伊特在此次比赛中以2小时0分49秒9的成绩获得第16名。 杜托伊特本是一位游泳健将,2001年2月,当时17岁的她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失去了左小腿,但三个月后,她又回到了水中,用一条腿重新学习游泳。杜托伊特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5枚金牌。她还在今年西班牙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了10公里比赛的第四名。 杜托伊特曾经说,“我要证明,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依然能游得很远。”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位坚强的姑娘取得了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的参赛资格。此外,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杜托伊特还将参加北京残奥会,是唯一同时参加这两个运动会的运动员。 赛前,杜托伊特的教练认为她有夺得奖牌的实力。但不论杜托伊特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她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因为如果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有好的成绩,上一所好的大学。而在当时,我的家庭却很难拿出这份资金,所以我选择了走体育这条路,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听了2008男子十米气银牌得主朱启南的感言。我犹为震撼。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昨天所看的男子56公斤举重,17岁小将龙清泉出人意料的夺金场面。要知道,龙清泉,1990年出生,身为与我同届的90后人,在自己17岁时就一举夺得身为一个运动员的最高荣誉——奥运会金牌。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因为我今年16岁,身为一名高中生,接下来将要迎接的是更进一步的学习,然后还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说实话,我有点不屑。 但这毕竟还是我的主观意识。还有一个更客观的现实,那就是努力。这一点是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 上到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下到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通过空想获得的,没有任何一个只想获得而不想付出的人可以得逞的。换言之,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是有数不尽的汗水与心酸。像牛顿、爱因斯坦,包括爱迪生等等,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痴狂、忘我,甚至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我想,就凭着这些,授予他们“伟人”的称号也是远远不能及的吧…… 作为龙清泉,也同样如此。他9岁就被教练提拔练习举重,壮小伙力大如牛,成绩一直优秀。以前家穷买不起杠铃,自己就在家里天天用水管来代替练习。进入国家队之后更是勤奋苦练。别人每天练习6小时,我练7小时。别人每次举重150公斤,我举160公斤。就这样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地训练,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那辉煌一刻,为了那领金台上的一瞬间吗? 对!“就为那辉煌一刻” 此时我的心情不应沉重,而应积极。 所谓“万事开头难” 作为开学即将步入高中学涯的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新挑战的奠基石。我相信只要我坚定信念、稳定心态、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至于以后的“万事”我也就自然不用去畏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古谚说得好!同样,老师也曾教导过我们:“高一、高二时,一定要营造出高三一样的学习氛围,扎实基础。而面对每一次考试则要像对待高考一样,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历练自己。到高三是时。则要拿出高一、高二时的心态,轻轻松松、旧花重拾,高考时则要像平常小考一样,平常心迎对。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极致。 说到平常心,龙清泉似乎就曾具有。记得他在赛后采访时提到:“轻松心态是我胜利的关键。”没错,心态决定成败。 “如果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有好的成绩,上一所好的大学。”我要再次感谢朱启南是他又敲响了我的警钟,清醒了我的意识和目标,那就是一所好的大学。我也要感谢龙清泉,是他让我认识到自我,给我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也绝不服输,一定要像他一样,拿出冲刺金牌的干劲来冲刺我的高中生涯…… 奥运给了中国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同样也给了我最发自内心的启迪。 我的奥运在前方. 充分体现。她也可以说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传奇。
伦敦奥运会失败!中国羽毛球,丁宁的分,李晓霞赢得一点也不光彩,赢球就赢呗,喊什么喊,自己心里不清楚?
就是嘛,他们知道我们这几个国家太强了,故意要让我们自相残杀。就像外媒质疑叶诗文一样的。他们,阴险小人!!!丁宁不要丧气啊,我们都在背后支持着你!昨天我们几个朋友看到丁宁的黯然都哭了,所以丁宁 ,一定要再加油啊!!!
奥运会中国女运动员失误受伤变成瘫痪的
你说的是桑兰吧,她不是在奥运会上受伤的。是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受伤的。
桑兰1993年进入国家体操队,1997年获得全车跳马冠军,1998年7月22日,参加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奥运冠军退役后为何要摆地摊谋生?
作为一名奥运会运动员,最大的赞誉便是能够获得奖牌,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家的荣誉。奥运会是聚集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们共同参加,能够从中国十三亿人中脱颖而出,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背后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有些运动员获得奖牌后一生光辉,可有些运动员却在奥运会后失去了光芒。
运动健儿展中国色彩
人们只看到她们站到奥运会颁奖台上光彩的一面,可从未深入了解过她们每天没日没夜的艰苦训练,我们总是喜欢朝着自己最轻松的方向发展,可那也是最容易失败的方向。
艾冬梅,一个田径天才少女,多年来为了奖牌不懈努力,她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了跑步这一田径项目,艾冬梅具有非常好的运动天赋,而且从小就很懂事,非常刻苦努力。
早晨,当人们还在呼呼大睡时,她已经穿好衣服迎着早上的寒雾开始训练了,训练三个小时没有喊过苦和累,当时的她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极好的形容了当时的艾冬梅。她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努力奔跑才有可能追上太阳。
在艾冬梅的年复一年的不断训练中,她突破了极限,冲向了奥运会这个更大的舞台,一直努力刻苦的她也不负众望,在第19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艾冬梅以2:29:20的成绩获得女子组冠军,并且在1999年先后夺得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大连国际马拉松赛和日本千叶公路接力赛冠军。
这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证明了艾冬梅她自己。在这8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一共获得了19枚奖牌,其中10枚还是国际奖牌,她也一直代表着中国参加许多大型的国际比赛。
艾冬梅很好地展现了她自己,因为她多年的努力能够配得上这伟大的成绩,如果没有她起早贪黑的训练又如何拿得起这19枚奖牌沉甸甸的重量呢?但是也因为高强度的训练也让艾冬梅的身体越来越糟糕,直到最后不得不退出田径这一宏大的舞台。
身体负重前行
我们都知道,许多运动员身体健康都会有点不好,艾冬梅也是因为高强度的训练让她严重吃不消,因为身体的负荷超载,使艾冬梅身体也越来越差。
从原来的90斤猛增到了150斤,甚至让她的脚也变形了,跑步靠的是脚,如果脚都不行了,那如何去参加比赛呢?
艾冬梅不仅身体健康受到了伤害,也因为她狠心的教练让她整个运动生涯也充满着黑暗,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伤害。,艾冬梅的教练王德显是一名长跑马拉松比赛的集训教练,当人们的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时,大多数人便会选择个人利益,而抛开集体利益。
虽然是王德显发现了艾冬梅更加具有长跑的体制和能力,但是也是王德显将艾冬梅一步步推入了深渊。王德显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在训练中也对艾冬梅非常严格,非打即骂,甚至进行人身羞辱,人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他可以带你到天堂也能让你下地狱。
王德显教练为了个人利益扣除艾冬梅奖金20万,甚至在比赛前让艾冬梅服用兴奋剂,我们都知道,如果在比赛中检测出兴奋剂不仅取消终生比赛资格更会留下非常难堪的印象。
如果在国际比赛中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非常大的耻辱,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可王德显教练为了私欲而影响国家的荣誉就是运动教练界的一大败笔,艾冬梅不愿意服用还大打出手,这是人性的丧失,更是道德的败坏。
如果每一个国家队教练能够像女排教练郎平那样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我们中国的国家运动员们也会越来越出色,郎平说:“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很遗憾的是因为身体的严重负荷,艾冬梅不得不遗憾的退出了运动界,也因为多年来的训练让退役后的艾冬梅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可恶的是多年参加国际运动会所得的20万奖金全部被恶毒的教练私吞了,艾冬梅也通过了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从此运动界的一个星星陨落了。
生活多苦难
退役后的艾冬梅像极了1993年退役的举重女王皱春兰,因为身体的伤痛无法继续回到赛场上。
退役后的皱春兰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为了养活她自己,卖过羊肉串,在干洗店打零工,卖过鸡,在澡堂给人搓澡…更为可惜的是因为运动训练服药造成她一生都无法生育。训练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心灵的创伤。
退役时的艾冬梅才二十多岁,正值青春大好时光,可是退役后的艾冬梅一方面需要经济来源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还需要准备为自己身体疗伤的钱,可艾冬梅文化程度水平不高,再加上训练落下的脚伤,使她连正常的保洁工作都无法完成。
如果艾冬梅知道自己选择跑步这一条道路最后是这种结局,她还会不会继续选择走这条路呢?
物质上没办法满足日常的需求,甚至连房子的租金也无法支付,曾经辉煌的她只能被迫去摆地摊赚取生活费,在街头卖菜。
甚至低价出售自己八年来千辛万苦赢得的19枚奖牌,面对这样的画面,我们心痛和惋惜,但这只是运动界的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未曾了解和更为离谱的事情存在。
我们国家选择花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培养一个奥运冠军,他们是伟大的,代表着我们中国的力量,更展现了中国的气魄和魅力,但是许多运动员因为身体训练超负荷被迫退役的他们难道就不再是运动员了嘛?
中国正在一步步变强,精准扶贫我们做得完美,但是作为一名国家运动员,也应该给予一些具体的帮扶政策,能够让退役后的运动员至少可以安稳的生活,这不仅能激励许多运动健儿们,更能让更多国家运动员走向国际。
国家更加重视退役军人,相对运动员和军人,或许军人更加伟大,因为军人保家卫国,守护人民,但运动员也一样重要,他们代表着中国与各国运动员比赛,夺取冠军不一样也是在提升国家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吗?
女排已经连续十一连冠了,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她们天生就存在的天赋吗?不是的,是因为她们日日夜夜的高强度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支撑着她们。
因此必须对奥运冠军退役后职业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为更多退役的运动员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指导,为中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加强劲的推动力。同时也加强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希望中国体育竞技精神永垂不朽。希望每一个运动之星永不陨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