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何塞对阵新英格兰-圣何塞对科罗拉多比分
1.美国的“硅谷”是指什么?
2.美国怎么看待“西进运动”中征服的土地
3.美职联足球排名
美国的“硅谷”是指什么?
硅谷是眼下标识高新技术的顶尖级名词。位于美国旧金山市湾区南面的硅谷,是指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么一块小地方顶我们3亿人左右的产值,真为可观。20世纪70年代开始,硅谷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地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2000年,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大都市区的GDP高达4580亿美元,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地区;其人均GDP达65090美元,约高出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倍,是美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今日硅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源地,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地区。
硅谷发源于二次大战,但在战前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区,工业传统较少,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它的工业基础源于两位名教授,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另一位则是固体物理专家威廉·肖克莱。
特曼首先鼓励他的学生利用电子技术创办公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如著名的惠普公司(电子测视仪器)、里顿公司(军事电子系统)和万瑞协会(电子仪器)都是在特曼支持下创办的。其次,他将斯坦福大学的空地租给高技术公司,以加强大学与工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世界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斯坦福工业园区,为硅谷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雏型;最后,由于斯坦福大学离华盛顿较远,拿不到麻省理工那么多的资助。特曼校长就另辟蹊径,强调斯坦福大学不仅要关心、依靠地区工业,获取项目而发展;大学还要关心企业,协助企业,大力培训地区工程技术人员,密切教学与工业的联系使双方受益共同发展。
肖克莱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将其晶体管的研究成果商品化,在硅谷建立了肖克莱晶体管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体,八名该公司职员辞职,组成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63年由于仙童公司接受了美国军方订货,销售额一下跃升到13亿美元,到 7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硅谷半导体公司都是仙童公司的后代,都具有仙童公司技术和管理的遗传基因,生气蓬勃、欣欣向荣。
硅谷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在过去几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来,显得格外红火。当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硅谷在不断的创新中变化,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硅谷是变化的。硅谷也有起落。比如房价的涨落就是明证。1991年买的房子到1995年房价大概跌了20%,近年来又涨上去了。所以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
硅谷最早的创业家是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两个创办人。他们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在一个车库里研制出了振荡器并创办了惠普公司。现在的惠普公司仍然是硅谷雇员最多的公司。在惠普的发展史上,也有过多次转产的经历,先是做精密仪器,后来又做计算机、打印机等等。另一个对硅谷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公司是5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硅谷后来许多著名公司的创业人都是从那个公司出来的。有趣的是,当初他们离开仙童公司的原因,是不满该公司老板——因发明半导体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专横作风。他们后来自创企业,发誓树立新风气。
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位于美国波士顿的西部,波士顿及其附近新英格兰地区原来就是美国东部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了雷达、远程通讯、工业控制、导航系统及导弹控制的研制开发中心。
另外,128号公路所处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传统组织是大公司,它早期的工业组织是垂直式,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便于保密和强化控制。这种模式对早期的工业和市场也可能是适应的,但是对面向新市场反应敏感的高技术产业则是不适宜的。
来源:( - 什么是美国硅谷?----和128号地区的对比_秋叶_新浪博客
128 公路所属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传统模式的大公司对新兴的高技术创新小公司有重大影响,当这些小公司一旦立足发展后,也都模仿传统大公司的模式,如 128号公路红极一时的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公司(DEC),王安公司等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在市场多变,新技术新产品生命周期短促的冲击下,就很难转轨调头。二次世界大战后,128号公路曾是半导体工业和计算机的中心,但都先后被硅谷取而代之。在信息网络发展方面更是大大落后了。
1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aLee Saxenian)写了一本书:《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该书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的中心。在80年代前,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超越了前者。对此连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说,她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深思,她试图去解这个迷,于是写了这本书。
而硅谷成功地实现了由国防产品向商用产品的平稳过渡,不像128号公路始终过份依赖国防市场。同时,20世纪70 年代风险资本的大规模兴起,风险资本逐渐取代了军费而成为企业者的主要经济来源。到90年代,硅谷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复合群体,形成了大学研究,企业家和军费赞助三为一体的模式。
从国家计划和政府投入看,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的128公路地区,都得到比硅谷更多的支持,但是128地区远远落在了后面。硅谷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有了好的制度,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硅谷就会自己冒出来。的确,硅谷是一个奇迹,因为她超出了人们的意料。频繁的人才流动、自由的创业体制、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才能孕育出硅谷。
正是由于硅谷缺乏传统的工业历史,与已有经济政治机构的联系薄弱,大学与工业更加开放,紧密而又互惠的合作,成千上万个具有活力的创新小公司的推动,便于进行新颖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实验,形成了一代崭新的工业系统,使它具有128号公路完全不同的高技术产业组织。
从硅谷的情况看,企业家们从技术与市场的规律(趋势)出发,探索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生产模式———产业网络,这个产业网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基础设备齐全;(2)分散化、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
首先,是基础设备齐全。由于创新企业及企业家的涌现,企业家各怀绝技,产品能满足特殊的市场需要,但他们缺乏资金、元配件、跨学科知识、生产设备、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及法律知识,等等。适应这种需求,经过40多年的发展,硅谷形成了独具特色、基础设备和机构齐全、能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网络。
其次,是分散化、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这些体系可减少单个制造商内部开发的设备资本投资和亲自进行全部的、垂直的、从研制开发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由于这种行业结构的高度分化,形成了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和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工业生物圈。这些分散化的分散化的协作,不仅对小型创新公司意义重大,即使对发展成为规模很大的公司也受益无穷。
128号公路则与硅谷的行业网络绝对不同,它是以大公司为特点,自给自足封闭式的组织,没有形成行业网络和各式各样的支持创新服务设施与机构,因此创新效率和成功率都较低。
不论是企业还是地区产业的发展都受制于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美国评论家琼斯指出:“与其说硅谷是一个区域,毋宁说硅谷是一种精神。”硅谷与128 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发展轨迹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差异的结果。
来源:( - 什么是美国硅谷?----和128号地区的对比_秋叶_新浪博客
美国怎么看待“西进运动”中征服的土地
是,也会看为“自己本土”,并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力和同等的公民权。
(1)土地政策。首先,美国政府颁布了在西部1建州的程序和规定。1784年由杰斐逊起草了《关于弗吉尼亚让出的西部土地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土地为美国全体国民所共有;规定从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数达到一定的数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数额)时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虽然法令中关于建立十六州的建议尚未实施,但它规定建州的原则已被确认。1785年,政府又颁布土地法令对土地测量和出售作出具体的规定。西部土地被分为若干镇,每镇又分成36区,每区占地640平方公里,其中有4个区归联邦政府支配,其中的一个区作为赞助公共教育之用。1787年7月13日,西北土地法在联邦议会获得通过,这项法令以1784年土地法令为基础,具体规定了处理俄亥俄河流域以北土地的办法,规定了建立新州的程序和原则。美国政府关于在西部土地上建州的各项规定和程序,对西部开发和经济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美国政府颁布了居民获得土地的政策。1785年制定《土地条例》,该令确定了国有土地向移民出售的原则。根据该法令的规定,将公有土地分块拍卖出售,每块土地最小640英亩(约合388亩),每英亩地价最低1美元,一次付清。1796年的土地法将每英亩土地最低出售价提高为2美元,付清期改为一年以后,分4年付清。后因该规定不能满足向西迁徙的大量农民对土地的需求,美国政府不断缩小购买土地的最低限额,由640英亩降低到160英亩,减低国有土地的出售价格。1802-183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多个《救济法》,以延缓未付土地被没收的期限,使贫苦农民能够获得土地。1832年杰克逊政府时期,政府允许农民占有土地,即那些已经占有未经测量和同意出卖土地的农民,可以最低售价购买他们已经耕种和改良了的土地。并逐步降低公共土地的价格,由每英亩1.25美元降到0.5美元进行拍卖。1862年,林肯政府又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从1863年1月1日起,只要付10美元的费用,就有权取得160英亩或160英亩以下的土地,耕种5年后,土地就归个人所有。总之,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为农民取得土地和进行农业开发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使美国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2)移民政策。1787年的美国土地法令不仅规定了建立新州的一些原则,而且根据该法的第三部分还对公民权利做出规定,特别是根据该法人们可以向西部自由迁徙。因此,美国土地法令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移民向西部涌进的热潮,俄亥俄公司首当其冲,1787-1788年冬天,他们的先遣队从麻萨诸塞和康涅狄格出发,向着日落的方向前进。此后,群众性的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便蓬勃发展,移民主要来自北美十三州的新英格兰、中部州和南部州,仅在1790-1800年的短短的10年内,马里兰的13个县和弗吉尼亚的26个县的居民全部是外来移民,1810年全国有1/7的人口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方。1820年美国共有人口964万,其中300万人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到1840年全国超过1/3的人口居住在那里生活。此外,国外移民也大量来到美国,为美国西部开发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1820年来到美国的移民只有8385人,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北欧、西欧国家的移民蜂拥进入美国,1850年达310004人,1854年增长到427833人。总之,在1820-1860年间,大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为美国的西部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基础设施开发政策。美国在西进运动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视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在铁路修建上美国政府采取了“多修铁路多得益”的政策。铁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铁路,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面积的土地;同时,规定铁路公司可以根据修筑铁路的长度和地形的不同,从政府那里获得不等的贷款。1828年美国才开始修筑铁路, 1860年铁路里程便长达3万英里,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区。这一时期铁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在公路的建设上,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是鼓励私人投资。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收费公路成为美国最早优先发展的事业。从1792-1794年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830年修筑公路总里程长达6400公里。随着蒸汽机船的发明与使用,美国政府又加强了对水运的建设。1817-1828年由纽约州资助修筑长达350英里的伊尔运河,把东部的哈得逊运河和西部的大湖区联系在一起,使当时一英里20美分的运价降到1美分。总之,在1815-1840年间,各州投资1.25亿美元,建造了3000英里的运河,使美国当时成为世界上运河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美国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大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
(4)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根据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获得一片土地,当时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宏大的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的教育制度。于是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186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莫里尔法》,决定由政府把至少3万英亩公地永久赠予每个州的有关院校,当时依阿华州农学院就是接受这种土地赠予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60年代,根据《莫里尔法》,美国建立了一批农学院和工学院,如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马塞里工学院、康奈尔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为美国西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1887年《哈奇法》规定每年拨给各州1.5万美元,为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联邦基金。1907年又将这项经费扩大了一倍,以扩大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而且,又通过立法把给予各校的津贴增至每年5万美元。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在1860年以前,美国共发布了3.6万项专利,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开发时期。 从内战结束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二个时期,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开发时期。美国内战的结束,特别是经过南方的重建后,南方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场主相互妥协,政治上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与此同时,第二次产业革命也迅速兴起,美国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1。因此,这一时期的西进运动,是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开发。美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促进西进运动,采取了更加优惠和更加开放的政策。
(1)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基础设施。美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了更加优惠的补贴措施来吸引私人投资公司建筑运河和铁路。如平原地区每修筑一英里补助16000美元,丘陵地区每英里32000美元,山岳地区每英里48000美元,此外,铁路公司还可得到沿线两侧宽各十公里的土地所有权。各州为了鼓励本州内铁路的兴建,往往免征铁路公司的税项,给予有利的建筑权特许状,提供贷款,购买铁路公司的股票或债券,有的则对铁路公司所发行的债券提供责任担保。这些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19世纪80年代初,欧洲资本家(主要是英国资本家)对美国的经济事业的投资为20亿美元,其中15.35亿美元投资在铁路的修建上。到了1900年,美国营业的铁路线已从19世纪60年代末的5.3万英里增长到19万英里以上,超过了欧洲铁路线的总里程,几乎等于全世界的半数。1913年,美国的铁路总里程又增长了一倍。
(2)采取开放的政策吸引国外优秀劳动力。这一时期移民的重点是放在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国外优秀劳动力上。1878年美国颁布《木材石料法》,准许任何公民和已提出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侨民,按一英亩2.5美元的价格购买160英亩不宜种植而其主要价值在于木材和石料的地段,这对当时美国修建铁路大规模需求木材和石料而言,增加了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同时,美国政府专门设立土地管理局和移民局,其宣传机构活动于欧洲大陆,他们以信贷优先、票价优惠、承诺将予以农业耕作指导及必要的援助来招徕移民。于是北欧、东欧、南欧不少国家出现“美国热”,数以百计的梦想者不辞劳苦漂洋过海,来到他们神往的美国“西部花园”。因此,这一时期外来移民迅速增加。1861-1880年外来移民500多万,1881-1890年,外来移民超过860万;1890-1914年上升到1350万。在1881-1890年间,新移民占总移民总数的18.3%,1891-1900年上升到52%,1901-1910年更高达71%。移民到达美国以后,少数留在东部城市,多数迁居中西部,在钢铁厂、纺织厂、铁路、牲畜围场或是矿山寻得工作。总之,1861-1914年,到美国定居的国外移民超过2700万,他们往往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在开发西部、繁荣美国的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重视环境保护和科技的运用。随着西部矿产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的扩展以及随之而来定居者的增加,土地破坏比较严重。因此,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土地政策作出调整,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特别是重视水土的保持和植被的保护。187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育林法》,准许宅地获得者再分到160英亩树木较少的土地,条件是必须四年内在其中的40英亩土地上植树。1877年的《沙荒地法令》规定,凡能以每英亩2.5美元的价格及时支付现金并应允在三年内灌溉土地者,即可获得640英亩土地。1888年,国会进行了农业灌溉情况的调查,1894年通过了《凯里法》拨给各州一百万亩的公地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并允许私人参与经营灌溉事业,农户应按政府批准的价格,分期缴纳应摊负的费用。1902年,联邦政府颁布《新垦荒法》,规定在西部17个急需灌溉的州建立工程基金,使水利事业兴建所需财源得到增加。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运用科技成果保护自然资源。如在供水方面,生产出风车,并利用风力从井中吸水灌溉。
(4)开始重视东西部工矿业的均衡发展。美国在这一时期的西进运动中,西部的工矿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引起了矿山开发热。随着阿巴拉契亚山地区石油和烟煤矿产资源以及苏必利尔矿山的优良铁矿资源的发现,大湖平原地区的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又将这一地区建成美国新的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基地。1910年,美国西部的工业产值大大超过了农业,工业开发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从而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860-1913年,美国西部的纺织业增长了约6倍,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增长了几十倍。与此同时,中西部小型城市迅速崛起,它们接近广阔的原料、销售和劳动力市场,形成了诸如啤酒城、纺织城、金镇、银镇、煤镇等专业性的小城镇;而且原有城市也逐渐由商业性城市向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过渡。然而,在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如在城市化过程中,1890年,全国城市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只有7.7%的人口居住在南部大西洋沿岸诸州地带。1900年,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10个居民中有6个居住在城市;在中西部,每10个居民中只有3个居住在城市。所以,一直到“二战”以前,西部经济仍落后于东部老工业区。
1930年以后,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美国政府开始注重东西部工矿业的平衡发展。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的国家投人,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统一规划管理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工作,建设大型水电工程,增加贷款与财政补贴,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对西部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在西部建立军工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技术工业,改变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
3.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发生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1)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高科技园区。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科技革命发端于斯坦福大学及其周围地区,60年代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在加州产生了举世瞩目的“硅谷”。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及成果的运用,美国政府鼓励充分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高新科技园区。自60年代在加州的圣何塞市建立硅谷高科技园区以后,美国在西部以至全国建立了十几个类似的高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工业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对美国西部甚至整个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了传统工业,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高分子材料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和激光工业等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在西部崛起,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成为美国西部深度开发获得成功的典范。
(2)利用区域经济管理政策,促进西部开发。美国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一时期颁布了许多区域性经济管理政策,从而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1年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为此在商务部下设立了地区再开发管理局。1965年颁布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拨款11亿美元用于建设公路、医疗中心和开发当地资源等,并相应地分别成立了经济开发署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197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社区再投资法》,鼓励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向其所在地区,特别是低收入者提供贷款,有关监督机构则专门对相关金融机构的执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同时,在美国产业布局的西移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并鼓励企业迁移到西南部的阳光地带。如在1971-1998年联邦政府对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赠款中,由17.8亿美元增加到91.88亿美元,共增加了4.16倍。
(3)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十分提倡运用“市场力量开发落后地区”。美国西进运动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实现了美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特别是现在,市场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在克林顿政府期间,始终把发展美国落后地区的任务留给了私人部门。1997年7月,克林顿专门走访了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宣传他的旨在引导私人部门向美国最贫穷地区进行投资的“新市场倡议”。该倡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筹集约60亿美元的股本,以便向社区开发银行、风险基金和其它开发机构的投资提供25%的减税;政府为私人投资提供贷款担保,以鼓励大中型企业迁移到落后地区;设立“新市场风险资本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等。白宫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斯珀林说,“新市场倡议”不是慈善计划,其原则是鼓励公司在其后院尚未开发的市场上寻求利润。
美职联足球排名
美职联足球排名分为西部球队与东部球队,具体内容如下:
西部球队:
1、圣路易斯城SC。
2、西雅图海湾人。
3、洛杉矶FC。
4、皇家盐湖城。
5、休斯顿迪纳摩。
6、温哥华白浪。
7、明尼苏达联。
8、圣何塞地震。
9、达拉斯FC。
10、奥斯汀FC。
11、堪萨斯城竞技。
12、波特兰伐木者。
13、洛杉矶银河。
14、科罗拉多急流。
东部球队:
1、辛辛那提FC。
2、新英格兰革命。
3、奥兰多城。
4、费城联。
5、哥伦布机员。
6、亚特兰大联。
7、纳什维尔SC。
8、蒙特利尔冲击。
9、华盛顿联。
10、芝加哥火焰。
11、夏洛特FC。
12、纽约城FC。
13、纽约红牛。
14、国际迈阿密。
15、多伦多FC。
球星影响力:
2007年7月13日,英格兰球星大卫·贝克汉姆加盟洛杉矶银河,成为美国职业大联盟足球联赛的最新一员。2007年贝克汉姆加盟洛杉矶银河后,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知名度和联赛水平直线上升,吸引了大批昔日的欧洲红星。
银河随即引进了前热刺和利物浦前锋罗比·基恩,而纽约红牛则签下了前巴萨前锋亨利、后卫马科斯和前埃弗顿头球王卡希尔,而内斯塔离开米兰后落户蒙特利尔。
2014年6月2日,美国职业大联盟新军纽约城足球俱乐部官方宣布,球队已经签下了西班牙国脚射手比利亚;32岁的西甲神锋是纽约城历史上第一名球员,新赛季他将身披7号战袍。2023年7月16日,美职联迈阿密国际足球俱乐部宣布梅西加盟球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